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5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心脏手术中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素几乎是国内心脏外科手术中唯一使用的抗凝药。但某些病人使用肝素后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如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heparin inducedthrombocytopeniasyn drome,HIT)。据报道 ,所有准备接受心脏手术的病人中 ,0 12 %~ 1 3%已确诊患有HIT[1] 。如此高的发生率 ,给心脏手术围术期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参考国外文献对HIT及其在心脏手术中的处理作简要综述。HIT发病机制分型 有些病人在接受肝素治疗时 ,最初几天可能出现血小板计数轻度减少 ,但并无临床症状 ,可在几天内自…  相似文献   
42.
目的:总结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选自2005-01至2009-10我院成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118例,其中男85例、女33例,年龄37~74(53±11)岁,体重57~103(68±10)kg.根据术前主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大小将患者分为:压差>90 mmHg组(η=62)和压差≤90 mmHg组(η=56).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方法,血流动力学管理及术后转归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压差>90 mmHg组患者与压差≤90 mmHg组比较,主动脉瓣收缩期压差增大[(121±26.9)mmHg与(69.8±14.1)mmHg,P<0.01]、左心室壁厚度增厚[(13.6±2.8)mm与(12.4±2.5)mm,P<0.05]、自麻醉诱导至体外循环前低血压发生率增加(35.5%与16.1%,P<0.01)、术中多巴胺使用率增加(66.7%与56.5%,P<0.01)、心脏复苏困难发生率增加(24.2%与14.3%,P<0.01),术后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延长[(14.8±7.1)h与(10.2±4.1)h,P<0.01]、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延长[(45.3±27.6)h与(31.9±19.1)h,P<0.01],住院期间死亡率增加(3.2%与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狭窄程度决定患者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的转归.麻醉管理的目标是避免麻醉后发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43.
目的调查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拟行择期心脏手术的患者(≥60岁)285例。根据AKI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AKI组(n=81)及非AKI组(n=204)。分析术后2 h血清NGAL浓度对术后A KI的预测价值,筛选AKI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患者择期心脏术后AKI的发生率为28.4%(81/285)。术后2 h血清NGAL水平预测AKI的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6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前合并慢性肾病、术中应用体外循环、围术期输注人工胶体量多、术后次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高和术后机械通气24 h是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AKI的发生率较高;术后早期血清NGAL预测AKI的作用有限;术前合并慢性肾病、术中应用体外循环、围术期输注人工胶体多、术后APACHEⅡ评分高和长时间机械通气伴随术后AKI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的术后转归。【方法】2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病人同时选入48例术后未发生血管麻痹的患者以1:2的比例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麻痹组术后12h胸腔引流液,心律失常的发生率,IABP安装率显著增多(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麻痹组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病人,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胸腔引流液,IABP使用率明显增多,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45.
370例冠心病手术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的体会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我院从1990年7月至1994年12月施行冠心病外科手术370例,兹对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的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70例中男330例(892%)、女40例(108%),年龄≥60岁者100例(270%)。术前心功能Ⅲ级及以下者164例(443%...  相似文献   
46.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术中的应用研究:205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作为常规监测工具,在心血管手术中对外科治疗和麻醉处理的总体影响。方法 TEE监测205例手术,在体外循环(CPB)前后对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在全面检查和监测。结果:TEE检测对治疗的干预为73例次(35.6%),一般性干预22例次(10.7%),决策性干预51例次(24.8%);瓣膜病相关性干预49例次高于非瓣膜病相关性干预24例次(分别为67.1%,32.9  相似文献   
47.
TCI的产生Kruger-Theimer最早提出靶浓度控制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概念。1990年出现第一个商品化靶浓度控制输注系统“Diprifusor”。文献关于“微机辅助控制输液泵系统”缩写很多,1997年统一命名为“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  相似文献   
48.
大血管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动脉升部、降部,累及左右半弓或全弓的动脉瘤和急慢性主动脉夹层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常要控制性降压、低温及停循环等特殊措施,对全身各系统干扰大,有较特殊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因此对麻醉的要求较高。本研究对31例大血管手术麻醉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以期提高临床麻醉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一站式复合技术与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不同风险层次冠脉多支病变的中远期临床治疗结果,探讨一站式复合技术最佳临床应用指征。方法:自2007-06至2010-12在阜外医院接受一站式复合冠脉血运重建术的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共141例(一站式复合技术组)。同期共5 797例多支病变患者行CABG,4 254例多支病变患者行PCI,对术前主要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倾向性评分,采用最邻近配比法各选择141例CABG患者(CABG组)及PCI患者(PCI组)与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患者进行1:1配对。应用Euro SCORE及SYNTAX评分对采用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进行风险分层(Euro SCORE低危患者≤2分,中危患者3~5分,高危患者≥6分;SYNTAX评分低危患者≤24分,中危患者25~29分,高危患者≥30分),分别比较采用3种不同再血管化治疗方式的Euro SCORE低、中、高危患者及SYNTAX评分低、中、高危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至2015-01,平均随访时间为4.5年。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总体MACCE发生率(9.9%)显著低于PCI组(27.7%,P0.001),但与CABG组(1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采用Euro SCORE对三组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后,在Euro SCORE低危及中危患者中,一站式复合技术组MACCE发生率与CABG组、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Euro SCORE高危患者中,一站式复合技术组MACCE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ABG组(P=0.017)和PCI组(P0.001)。采用SYNTAX评分对三组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在SYNTAX评分低危及中危患者中,一站式复合技术组MACCE发生率与CABG组、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SYNTAX评分高危患者中,一站式复合技术组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PCI组(P0.001),与CAB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5)。结论:一站式复合技术治疗不同风险层次冠脉多支病变均取得了较好中远期临床效果,对于临床上具有常规再血管化治疗高危因素的患者,一站式复合技术提供了另一种安全可行的再血管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0.
近年来研究证实异丙酚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包括异丙酚对脑内氨基酸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以及对自由基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