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3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氯吡格雷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20例,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结果治疗后,两组MPAR明显下降,ADP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PAR、血浆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与NIHSS评分显著下降,ADP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5.76%与58.65%,P<0.01)。试验组发生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出血并发症、脑水肿、出血性转化、再入院例数、出院后进行抗栓治疗、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2.
脑卒中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位致死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脑卒中防治的三大基石之一,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临床上仍有不少患者尽管进行长期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仍然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即"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本文就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产生的可能机制及处理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3.
李永坤  徐庆雷  朱霞  王加平  冠堃 《重庆医学》2008,37(21):2469-2472
目的 研究脑损伤后T细胞功能受抑与血清Fas、FasL变化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伤后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38例单纯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7、14天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SAP法检测T细胞亚群,ELISA法测定白介素-2(IL-2)、Fas及FasL.结果 伤后第1天CD4、IL-2水平均下降,第3天左右下降至最低值,后逐渐升高,至2周左右呈恢复趋势;而sFas、sFasL及CD8水平伤后第1天均升高,第3天左右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至第14天左右接近对照组水平.sFas、sFasL与CD4呈负相关.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Fas、FasL水平与伤后T细胞功能抑制密切相关.Fas/FasL系统在伤后T细胞凋亡的调控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现状,为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文献支持。方法通过CNKI、VIP、WF检索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定量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88篇,文献在2001年后发表的显著增加;文献发表在124种期刊上,以临床研究类文献为主,提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临床研究文献中综合治疗方法最常用,未设立对照组的文献占53.09%;34.53%用了明确诊断判定标准,诊断标准方法多达28种;27.04%采用了量化疗效评定标准,但缺乏统一标准。结论上述文献研究质量水平偏低,试验设计不够科学、规范,缺少作用机理探讨的研究,故有必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25.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脑血管内治疗技术在应用材料和临床经验上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些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中远期随访结果亦相继公布,为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血管再通方面的应用研究尤其发展迅速,笔者拟就血管内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I,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组、缺血再灌注(I/R,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组及低温(H,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组,每组24只.H组再灌注后经颈内动脉灌注约6.7 mL ...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的中深度血液稀释及体外循环(CPB)应用超滤后对人体血浆渗透浓度的影响。方法:对2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血浆渗透浓度、血液稀释后及超滤后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血浆钾、钠、氯离子均在正常范围;血糖不论血液稀释后或超滤后与术前相比有极显著升高(P<0.01) 。而血球压积、血浆总蛋白血液稀释及超滤后与术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超滤后与血液稀释比较显著回升(P<0.05)。结论:血液稀释及超滤后血浆渗透浓度增高,系诸多因素所致高糖性高渗血症,但对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份相对平衡作用不大,仍可导致组织水肿。CPB采用超滤方法,可及时排除体内多余水份,提高血浆蛋白浓度从而提高胶体渗透压,有助于减少CPB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影响. 方法 设计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自2010年8月至201 1年8月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适合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加曲班组及对照组.阿加曲班组从术前2d到术后3d连续接受20 mg阿加曲班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不进行阿加曲班治疗,2组其余药物治疗相同.阿加曲班组患者给药前及用药2h后采血监测凝血功能.对患者在术后1月、3月、6月、9月门诊随访,6~9月住院复查DSA;以支架内再狭窄为主要终点事件,以目标血管重建、脑卒中复发、心血管事件、死亡及出血事件为次要终点事件. 结果 安全性结果:阿加曲班组患者围手术期间无出血事件、过敏反应及肝功能障碍的发生.有效性结果:(1)阿加曲班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率(9.3%)明显低于对照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阿加曲班组目标血管重建率(5.5%)低于对照组(1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3)围手术期间和术后随访9月2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复发、心血管事件、死亡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x2=3.336,P=0.108;x2=1.090,P=0.481);术后9月:x2=1.193,P=0.527; x2=0.003,P=1.000;x2=1.090,P=0.481). 结论 阿加曲班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不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出血性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IVADA)急诊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2例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IVADA患者临床资料,均通过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IVADA的诊断,于就诊后24小时内根据载瘤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是否为优势侧、IVADA与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开口的位置关系选择不同的急诊血管内治疗方法。术后观察并记录再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并评估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scale,mRS),mRS 0~2分为预后良好,mRS>2为预后不良。结果 32例IVADA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27例(84.4%)预后良好,5例(15.6%)预后不良,其中2例(6.3%)死亡。18例接受动脉瘤栓塞并近端VA闭塞术治疗,14例预后良好(77.8%),2例死亡,2例术后并发小脑、延髓梗死,mRS5分;12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术,11例预后良好(91.7%),仅1例术后并发小脑、延髓梗死,mRS 3分;2例接受经健侧VA逆行PICA支架植入联合动脉瘤栓塞及近端VA闭塞术,均预后良好。27例完成影像学随访,均未见IVADA复发。结论急诊实施血管内治疗是防止出血性IVADA再出血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0.
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5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外引流、向血肿腔内加用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时机、疗效及防止再出血的方法。方法应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加用尿激酶冲洗,术后2h开放引流。结果抢救成活率85.7%,无脑疝者成活率100%,单侧脑疝先行穿刺、后紧急手术者成活率为80.6%,单纯穿刺者成活率为53.4%,双侧脑疝者成活率5.6%。再出血的发生率为8.3%。结论微创血肿引流,并予尿激酶血肿腔内注射,可达到迅速清除血肿、止血、防止再出血的目的,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双侧脑疝者不宜使用微创穿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