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关键的抢救措施是止血。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已有许多止血剂供临床医生选用,然而,对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仍不甚满意。自1995年10月以来,我们应用瑞士Sandoz药厂生产的奥曲肽(Octreotide,商品名:善得定)治疗经内科常规综合治疗无效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8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病例男24例,女4例,年龄24~80岁,平均49.6岁。出血的原发病:肝硬化食管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EGFP-野毒株核壳蛋白、197L变异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WT和pEGFP—L97),酶切和测序鉴定;将pEGFP—WT、pEGFP—L97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筛选阳性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克隆细胞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核壳蛋白表达:以TNF-α、Act-D诱导HepG2细胞株凋亡,0、16、32和48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32h时采用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成功建立了融合表达蛋白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显示各细胞克隆有较好的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各细胞系核壳蛋白表达没有差异;16、32、48h时,pEGFP-WT、pEGFP-L97表达细胞株凋亡率均明显低于pEGFP-C1细胞株(P〈0.05);32h和48h时,pEGFP-L97细胞株凋亡率明显高于pEGFP-WT细胞株(P〈0.05);32h时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一致。结论乙型肝炎病毒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野毒株核壳蛋白不同,与野毒株核壳蛋白相比,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凋亡因素可能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β受体启动子-40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IFN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并基因测序法检测2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轻度38例、中度102例、重度70例)的IFN-α/β受体基因启动子-408位点的SNP。对210例中既往未用过IFN治疗的80例CHB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or 2b(Peg-IFN-α-2a/2b)治疗48周。比较SNP与Peg-IFN疗效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中,IFN治疗持久应答(SR)33例(41.3%),非持久应答(NSR)47例(58.7%)。IFN-α/β受体启动子-408位点CT基因型患者干扰素治疗SR为65%(13/20),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干扰素治疗SR 29.5%(13/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166,P=0.007)。干扰素治疗SR组IFN-α/β-408位点等位基因C、T的频率与NSR组的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FN-α/β受体启动子-408为CT杂合基因型的CHB患者可能对Pec-IFN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羊水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AF-MSC)、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UC-MSC)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BM-MSC)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从妊娠中期羊水、新生儿脱落脐带、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获取原代AF-MSC、 UC-MSC和 BM-MSC。观察形态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取传代培养的第3代的AF-MSC、 UC-MSC和 BM-MSC体外诱导培养后,观察体外诱导成骨成脂多向分化情况。将不同细胞浓度的AF-MSC, UC-MSC和 BM-MSC分别加入到植物血凝素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比较3种不同来源的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分离培养的AF-MSC, UC-MSC和BM-MSC分别表达MSC特异性表面分子CD29、CD70、 CD90,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分子CD45。体外传代培养的AF-MSC、 UC-MSC和BM-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中,当淋巴细胞∶MSC为1∶1、1∶10、1∶50、1∶100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AF-MSC最强, BM-MSC最弱。结论 AF-MSC、 UC-MSC和BM-MSC均具有抑制植物血凝素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以AF-MSC抑制效果最强, BM-MSC最弱,其抑制效果与MSC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危重、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早期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多采取手术治疗,但结果往往适得起反,增加了并发症和病死率。传统治疗方法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但随着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加上影像学诊断技术和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院从1996年7月~2014年3月间收治了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均予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FN-α/β受体基因多态性与HBV(乙肝病毒)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检测8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组)和220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PC组)[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组)88例和进展性肝病者132例(慢性乙型肝炎76例、肝硬化56例)]的IFN(干扰素)-α/β受体基因- 568G→C、- 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 568G→C位点多态性中,PC组总GG基因型频率比SR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等位基因G的频率,进展性肝病组均显著高于SR组(P<0.05).②- 408C→T位点多态性中,进展性肝病组总CC基因型显著高于SR组(P<0.05),而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SR组和AsC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IFN-α/β受体基因- 568G→C、- 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有关,携带- 568G→C 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HBV感染者容易发展为慢性,G等位基因更趋向于进展性肝病,而携带- 408C→T CC基因型患者则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野生型核壳蛋白和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影响HepG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构建的野生型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WT),L60V变异核壳蛋白(pEGFP—V60)和197L变异核壳蛋白(pEGFP—L97)表达载体HepG2阳性细胞株复苏培养;Western blot检测各核壳蛋白表达;TNF—α、Act—D诱导各种HepG2细胞株凋亡,48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F—kB信号传导通路中IKK—α、IKB—α、NF—kB P65蛋白表达与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 blot检测pEGFP—WT组、pEGFP—V60组和pEGFP—L97组核壳蛋白表达基本相同;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pEGFP—C1细胞株相比。48h时pEGFP—WT、pEGFP—V60和pEGFP.L97表达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偏低(P〈0.01);4组细胞株IKK—α、IkB-α、NF—kB P65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而pEGFP—WT组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EGFP—V60和pEGFP—L97组,且三组表达均明显低于pEGFP—C1组。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野生型和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影响HepG2细胞凋亡可能与核壳蛋白影响细胞内caspase-3,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血色病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男 ,3 9岁。因腹胀、食欲缺乏、乏力、逐渐消瘦 2年入院。 2年前出现上述症状 ,1年后症状加重 ,并出现双下肢水肿 ,经B超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失代偿期 )。均按肝硬化予对症治疗 ,近 3个月病情加重 ,极度乏力 ,多尿 ,尿量约 3 0 0 0ml/d ,体重由原来的 70kg降至 53kg ,皮肤青紫。查尿糖阳性 ,空腹血糖11 1mmol/L ,考虑肝硬化合并糖尿病 ,予胰岛素 4 0~50U/d及苯乙双胍治疗 ,血糖仍难以控制 ,并出现明显脱发 ,下肢活动障碍 ,遂入我院治疗。查体 :血压 12 0 /75mmHg。营养较差 ,意识清楚 ,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接受高效抗逆转录治疗(HAART)的HIV-1感染者Th17、Treg的比例及平衡状态,及其与T细胞亚群活化的相关性,以了解Th17/Treg平衡对HAART治疗下免疫活化及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纳入28例HIV-1感染者(11例接受HAART治疗6个月以上、17例未治疗)及4例健康志愿者,检测并比较其血浆病毒载量、CD4细胞数、Treg、Th17亚群比例,以及HLA-DR、CD38、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HAART治疗组的Treg及CD25-FoxP3+CD4均高于未治疗组、且表达IL-17的非CD4细胞(CD4-IL-17+)低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Treg比值略低于未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ART组CD8群体中HLA-DR+CD38+、Ki67+的比例低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比例与HLA-DR+CD38+CD4、HLA-DR+CD38+CD8及Ki67+CD8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HAART治疗的感染者高比例的Treg及CD25-FoxP3 CD4可能是其免疫抑制的重要因素。Th17细胞比例与CD8的活化与增殖及CD4的活化明显相关。调节Treg及Th17可能成为辅助治疗的新干预靶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感染及其导致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迄今为止,公认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变异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V60和pEGFP-L97和变异按壳蛋白阳性HepG2细胞椿;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按壳蛋白表达;以TNF-α、Act—D谤导HepG2细胞株凋亡。0、16、32h和48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32h时采用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成功建立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和融合变异极壳蛋白表达细胞系,各细胞株核壳蛋白表达量基本相同;16、32、48h时,pEGFP-WT、pEGFP-V60和pEGFP-L97表达细胞椿凋亡率均明显低于pEGFP-C1细胞株(P〈0.05);32h和48h时。pEGFP-V60和pEGFP-L97细胞株凋亡率均明显高于pEGFP-WT细胞椿(P〈0.05);32h时激光典聚焦检测结果一致。结论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按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野毒株按壳蛋白不同。L60V、I97L变异可能是慢性肝炎活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