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医药卫生   3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癌胚抗腺(CEA)、糖类抗原-125(CM25)、糖类抗原-199(CA199)在肺癌的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对CEA、CA125、CA199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利用宫颈癌细胞株探讨血根碱(SAN)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MTT、克隆形成及细胞划痕试验研究不同浓度SAN对体外培养的人类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的影响。结果经1.0μmol/L和5.0μmol/LSAN处理后,Siha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对照组的72%和10%(P〈0.01),HeLa细胞比Siha细胞更敏感。用1.0μmol/LSAN处理后,HeLa和Siha细胞的克隆形成数从33个降低到14个和16个(P〈0.05)。划痕试验显示培养48h后,HeLa细胞和Siha细胞的“细胞伤口”宽度对照组分别为(0.51±0.04)mm和(0.64±0.02)mm,而0.5μmol/LSAN处理组为(1.22±0.02)mm和(1.63±0.01)mm(分别P〈0.01和P〈0.05)。MTT、克隆形成及细胞划痕试验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SAN可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该研究为SAN作为一种新药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3.
1 研究背景 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黄花蒿素、黄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中提取的有效抗疟成分,为我国传统抗疟中药。其化学成分是含内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蒿甲醚)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也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与传统化疗药不存在交叉耐药,而且能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杀伤作用,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结肠癌(SW620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和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24.
1研究背景 青蒿素(Artenusinin)又名黄花蒿素、黄蒿索,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Jl)中提取的有效抗疟成分,为我国传统抗疟中药.其化学成分是含内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相似文献   
25.
急性颈髓损伤死亡预判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预判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1月-2005年12月急性颈髓损伤完全瘫痪患者184例,探讨损伤节段(C1~4:C5~7)、损伤严重程度[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B级]、损伤类型(稳定型:不稳定型)、年龄(<50岁:≥50岁)对死亡的预判作用,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184例全瘫患者,死亡61例,生存123例.损伤节段C1~4:C5~7比率:死亡组为54.1%:45.9%,生存组为7.3%:92.7%(P<0.01);损伤严再程度ASIA分级A级:B级比率:死亡组为90.1%:8.9%,生存组为95.9%:4.1%(P>0.05);损伤类型稳定型:不稳定型比率:死亡组为14.7%:85.3%,生存组为6.5%:93.5%(P>0.05);年龄<50岁:≥50岁比率:死亡组为50.8%:49.2%,生存组为75.6%:24.4%(P<0.01).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判因素包括损伤节段和年龄.但考虑到损伤严重程度对死亡预判的重要作用,笔者提出采用损伤节段/损伤严重程度(C1~4节段损伤A级:C5~7节段损伤A级:B级)作为预判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50岁C1~4节段损伤A级患者死亡率为93.3%,<50岁C5~7节段损伤A级患者死亡率为13.7%. 结论损伤节段、损伤严重程度及年龄是预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死亡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背景: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神经修复作用,可能对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分化及移植到脑出血大鼠后的存活、迁徙、分化情况,探讨神经干细胞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 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材料:选用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18只为受体,体质量280~320 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用鼠抗BrdU为Neomarkers产品, 鼠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兔抗微管相关蛋白2 为Chemicon产品。 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医学院解剖组胚实验室完成。从胎龄14 d的胎鼠海马中分离、培养、鉴定神经干细胞。16只受体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BS组和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均通过尾状核内注射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移植NSC组在造模后30 min在血肿腔周围四点分别移植浓度为2×1011 L-1神经干细胞悬液5μL;PBS组于相同时间点在脑内相同部位注射PBS;PBS和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方法同自体血的移植方法。对照组大鼠在造模后30 min只造成四点损伤,不注射任何物质。 主要观察指标:在造模后立即,1,3,5,14,21,28 d采用前肢评分和转身评分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大鼠于造模后28 d麻醉后取脑,并通过双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BrdU免疫组化来检测移植入脑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情况。 结果:①神经功能评分:造模后5 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造模后14~28 d,干细胞移植组较其他3组明显改善(P < 0.05)。②脑组织切片双免疫组织学双标染色结果:干细胞移植组血肿周围凋亡细胞少于PBS组。受体大鼠脑组织切片显示有BrdU, 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说明神经干细胞可以在宿主脑内存活、迁徙和分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 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促进大鼠脑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AT细胞高辐射敏感性与细胞凋亡之间的联系。方法 以液体闪烁测量法测3H-TdR掺入百分率来观察^60Co γ射线照射对AT5BIVA(AT)和GM0639(GM)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于照射后0、24、48和72 h,用细胞流式术动态检测AT和GM细胞的自发凋亡率及^60Co γ射线照射诱发的凋亡率。结果 ^60Co γ射线0~6 Gy照射后,AT和GM两种细胞3H-TdR掺入百分率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且AT细胞降低得比GM细胞快,两种细胞3H-TdR掺入百分率与受照射剂量间可拟合成指数方程:SAT=0.9718e^-0.6855D(R^2=0.9950)、SGM=1.0928e^-0.3731D(R^2=0.9777);AT细胞的自发凋亡率高于GM细胞;2~6 Gy照后24 h,两种细胞由辐射诱发的凋亡率均随照射剂量增大而升高,且在同一剂量点,前者凋亡率高于后者;2 Gy照射后0~72 h,AT和GM细胞的凋亡率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且随照后时间延长两者间差异逐步增大,在72 h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AT细胞高辐射敏感性与其较高的自发及辐射诱发的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8.
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朱巍  贾连顺 《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2):761-764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指由于颈椎退变,神经根受压迫等因素导致其支配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麻木、感觉缺失和反射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为根性痛。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机械压迫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及疼痛产生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9.
新型液态栓塞剂 (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18例患者动静脉畸形位于功能区 (运动区、语言区、视觉中枢 ) ,8例位于大脑半球深部 ,2例位于小脑半球。畸形团大小在 3cm左右的 11例 ,3~ 6cm的 12例 ,6cm以上的 5例。均采用Seldingo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 6F鞘 ,6F导引导管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 ,Ultraflow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团内 ,采用“阻断和前推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结果 治疗前后脑动静脉畸形的体积缩小为 2 0 %~10 0 % ,初期平均约 4 0 % ,目前可达 80 %左右 ,其中 4例患者达到影像学完全栓塞 (血管造影动、静脉期均无畸形血管团显影 )。 3例患者栓塞术后有肢体偏瘫并发症 ,1例患者术后出现视野缺损 ,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Onyx可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效果 ,但应学习正确的栓塞技术和注意预防并发症。单纯栓塞的长期疗效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30.
符晓  朱巍 《癌症进展》2021,19(8):795-797,863
目的 通过检测血浆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与肺癌脑转移的关系,为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肺癌脑转移患者(脑转移组)21例、肺癌其他器官转移患者(其他器官转移组)29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21例.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浆MIP-1α、bFGF水平,检测脑放疗前后脑转移组患者血浆MIP-1α、bFGF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明确各组血浆MIP-1α与bFGF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脑转移组患者MIP-1α、bFGF水平均高于其他器官转移组及健康对照组,其他器官转移组患者MIP-1α、bF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放疗后脑转移组患者MIP-1α、bFGF水平均较脑放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脑转移组和其他器官转移组中,MIP-1α与bFGF不存在相关性(P﹥0.05);在健康对照组中,MIP-1α与bFGF呈正相关(r=0.615,P=0.003).结论 MIP-1α、bFGF可能是肺癌脑转移相关的因子;MIP-1α、bFGF可以作为肺癌脑转移患者脑放疗效果评价的指标;MIP-1α、bFGF在肺癌脑转移患者中的表达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