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报道10例术后复发性肝癌作第二次手术,除2例分别于术后9个月和2个月死亡外,余8例均继续生存,最长者距第二次术后已2年。并对再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手术方式和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和评价。  相似文献   
42.
CZHC/8571细胞株来源于1例血清甲胎蛋白(AFP)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肝细胞型肝癌伴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采用组织块培养法,9个月共传25代。从第10代开始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其细胞形态和糖原染色经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与原始癌细胞一致;细胞生长指数、分裂指数和倍增时间分别为7.9、70‰和64h;染色体主流数为84;C组染色体数目普遍增多,结构异常可见单、双体断裂、易位和环状染色体;浓缩20倍的24h培养液中即可测及AFP(对流法阳性);分别以5×10~6个细胞接种3只裸鼠,50~60d后均形成移植瘤。结果表明CZHC/8571细胞株是具有能产生和分泌AFP、HBsAg功能的人类肝癌细胞株。  相似文献   
43.
44.
45.
目的 进一步阐述CCR5、CCR2和SDFl基因多态性与HIV-1异性传播的关系。方法 通过PCR/RFLP技术分析CCR5、CCR2和SDF1基因的多态性,继而分析基因多态性与HIV-1异性传播的关系。结果 在收集到的70对异性配对病例中,未能在汉族人群发现CCR5基因缺失突变,维吾尔族人CCR5Δ32基因频率为6.5%(6/92),未发现纯合突变。有暴露史而未感染HIV-1者CCR2-64I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受暴露后感染病毒者,说明CCR2-64I对异性传播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对SDFl基因的多态性研究发现,将病毒传播给配偶的指标病例(先感染:HIV-1一方)SDF-3′A的基因频率高于未发生传播者(较接近于统计学检验水准),SDFl-3′A似乎是危险因素。结论 CCR5Δ32对汉族人群的HIV-1异性传播无明显意义,CCR2-64I对HIV-1异性传播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SDFl-3′A则有可能是危险因素,但有必要扩大样本量对后二者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6.
HIV-1感染者中约5一8%的长期生存者,本文对形成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47.
第二届预防HIV母婴传播国际战略研讨会及相关情况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背景目前全球HIV的流行已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其威胁将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健康问题的总和。至1999年底,全球HIV感染者总数已超过3,360万,其中95%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600万人感染HIV(即每天1.6万人受感染),其中一半是青年(15-24岁),40%是妇女。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造成每年60万新生儿的感染。现在,全球每一分钟就有一名婴儿感染HIV,每天有1600名婴儿受感染。90%的HIV感染儿是由母亲传给的,而那些因为母亲HIV阳性而暂时…  相似文献   
48.
HIV和HCV相互影响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免疫缺隐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T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传播途径相同在静脉注毒(IDU)和血友病患中常常以混合感染的方式存在,但是两种感染之间有无相互影响,特别是因目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广泛开展,治疗对HIV与HCV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本将就近10年来的相关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9.
目的了解HIV-1感染者体内中和抗体状况,探讨HIV-1感染的病理机制.方法病毒的分离和培养采用共培养(co-culture)方法,从29例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分离了29株HIV-1原代病毒,中和实验采用病例血浆中和分离的相应病毒株,再感染经PHA刺激活化后的正常人PBMC,培养5天检测其HIV-1 p24抗原含量以判断中和效果.结果29例研究时象中,24例是无症状感染者,5例为AIDS患者.我们发现17例无症状感染者的ID50≥8,其中10例ID90≥8,4例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ID90≥64,交叉中和实验结果表明这4例感染者的血浆对异体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中和效应,其中尤以s7,s28作用最强.而AIDS患者中仅2例ID50≥8,其中1例ID90≥8,无1例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结论通过对HIV-1感染者血浆中和效应的观察,表明多数感染者对自身同血源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较低,但也有少数感染者能产生较高滴度的中和抗体,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广泛的中和病毒效应;此外,早期无症状的感染者似比晚期有症状者对自体病毒的中和效应强,提示抗病毒治疗应于感染早期进行,以免机体体液免疫反应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50.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za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能够有效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的复制,延缓疾病的临床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中国大部分HIV/AIDS患者都生活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农村地区,基层医疗设备、药物供应及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均有限,对农村地区开展HAART更是缺乏经验,由抗逆转录病毒(ARV)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颇为常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和管理因ARV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是保证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该文详细介绍了临床试验研究现场的相关工作经验,探讨其中可以推广并用于国家免费HAART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