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和注射液(优泌乐25)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个月的优泌乐25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与FPG比值。结果优泌乐25治疗后,FPG、2h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空腹C肽的分泌、胰岛素、FINS与FPG比值、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优泌乐25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22.
垂体前叶机能减退危象10例临床分析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522000)方懿珊林嘉瑜垂体前叶机能减退危象是指垂体前叶机能减退患者,在某种原因的应激下出现以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衰竭为主,以意识障碍表现为突出的一系列临床症群,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高[1]...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多汗学龄前儿童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变化。方法因多汗就诊的学龄前儿童50例,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L3)、总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血游离钙(ca^2+),并测定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并设正常体检学龄前儿童50例作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L增高,Ca^2+及TSH降低,PTH降低,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T4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汗学龄前儿童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的基础上,停用原口服降糖药,改为门冬胰岛素30进行治疗。结果门冬胰岛素30治疗4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均明显下降(P〈0.01和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门冬胰岛素30能很好模拟人胰岛素分泌模式,实现更优降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醛固酮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其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8例,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36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2例,正常对照组24例,分别抽血测醛固酮.结果 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42.0±64.5)ng/L,p<0.05]及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03.0±60.1)ng/L,p<0.01]均较健康对照组低.结论 醛固酮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有关,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伴随着醛固酮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26.
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对糖耐量减低者结局的影响:5年随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人群结局的影响,比较哪种干预措施能更有效地防止IGT向糖尿病发展。方法:以:1998年揭阳市区1549例糖尿病普查的自然人群、揭阳市人民医院职工健康体检及处级以上干部健康体检和门诊患者并自愿参加研究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自愿接受检查。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有严重智力或认知障碍患者;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者。实际纳入IGT患者178例,男98例,女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178例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40例,饮食运动组40例,阿卡波糖组50例,二甲双胍组48例。对照组行一般糖尿病防治教育;运动饮食组行糖尿病教育并按个体行饮食及运动指导;阿卡波糖组给予阿卡波糖治疗;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每半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身高、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结果:随访5年后阿卡波糖组及二甲双胍组患者空腹血糖[(5.7&;#177;0.1),(5.9&;#177;0.1)mmol/L]、餐后2h血糖[(7.0&;#177;1.8),(7.5&;#177;1.9)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饮食运动组[(6.3&;#177;0.2),(6.2&;#177;0.1)mmol/L(9.5&;#177;2.2),(8.4&;#177;2.4)mmol/L](t=1.92~2.30,P&;lt;0.05)。5年随访结果:对照组发展为糖尿病15例(43%),转为正常10例(29%),仍为IGT10例(28%)。饮食运动组发展为糖尿病12例(33%),转为正常12例(33%),仍为IGT12例(34%)。阿卡波糖组发展为糖尿病6例(13%),转为正常30例(67%),仍为IGT9例(20%)。二甲双胍组发展为糖尿病9例(21%),转为正常23例(27%),仍为IGT12例(52%)。两个药物干预组转化为糖尿病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药物干预组(X^2=12.35,9.58,P&;lt;0.01),而IGT保持率高于非药物干预组(X^2=7.89,8.59,P&;lt;0.01)。结论:药物干预治疗比非药物干预更好地控制IGT向糖尿病发展。  相似文献   
27.
药物控制甲亢症群是治疗甲亢的基本方法之一,因为药物治疗最方便而安全,因而应用最广,但由于药物治疗并非去除病因,故复发率较高,临床上虽已症状体征消失,T_3,T_4 TSH均恢复正常水平,但应维持多久才停药,以保持较长的缓解期,减少复发常为难题。 有关资料表明,停药后复发与否,与甲状腺的大小,血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与疗程有关,T_3抑制试验,TRH兴奋试验,免疫指标等可作参考指标。 笔者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具备以下条件时,停药  相似文献   
28.
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胰岛素泵持凶⑸湟鹊核厍炕瘟贫?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63例空腹血糖≥12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合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达到目标血糖(FPG≤7mmol/L,CBG≤10mmol/L)天数以及胰岛素的基础量和餐前追加量,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FPG、CBG、HbAlc、FINS/FPG、ISI、Homa-B和Homa-IR等.结果 达目标血糖的平均天数为(5.4±1.6)d,所用胰岛素量为(0.6±0.2)U/kg,其中基础率占38%,在血糖控制后,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发生低血糖反应(0.6±0.2)次.与治疗前相比,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FPG[(16.0±3.2)mmol/L,(6.5±0.8)mmol/L]、CBG[(18.0±2.0)mmol/L,(7.5±1.3)mmol/L]、HbAlc[(11.6±1.8)%,(8.6±1.2)%]、HOMA-IR[(0.3±0.1),(0.3±0.2)]均明显下降(均P<0.01);FINS/FPG[(1.2±0.5),(1.5±0.6)]、HOMA-B[(0.8±0.2),(1.7±0.2)]、ISI[(3.4±0.5),(3.9±0.3)]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 对伴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持续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具有快速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CSII)与静脉连续输注(CVII)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分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CSII)组与静脉连续输注(CVII)组各15例。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下降,CSII组优于CVI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SII组平均胰岛素用量为(0.67±0.14)U/(kg.d)明显少于CVII(0.82±0.16)U/(kg.d)(P<0.05);CSII组尿酮体转阴时间(17.5±7.4)h明显短于CVII组的(41.2±12.1)h(P<0.01);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0.52±0.22)次/人,显著低于CVII组的(0.75±0.26)次/人(P<0.05)。结论:CSII能更快、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  相似文献   
30.
糖尿病合并消化道真菌感染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糖尿病合并消化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糖尿病合并消化道真菌感染病例.结果 48例糖尿病合并消化道真菌感染病例发病年龄多见于>60岁、随机血糖>11.1mmol/L、有并发症、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不合理运用等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合并消化道真菌感染在临床多见,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