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7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戴莹  陈敏华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0):585-585
图 1 患者右上腹部B超 ,右肋缘下斜切面  图 2 患者右上腹部B超 ,右肋缘下横切面2 4岁女性患者 ,因右上腹痛伴发热 1个月 ,临床及CT、超声诊断为肝脓肿、多囊肝合并感染入院。本院超声复诊 :肝形态饱满 ,肝内见分隔的囊状结构集中于肝中心部 ,肝周边末梢区域未见明显囊肿 (图 1)。沿扩张右肝管向左侧扫查 ,显示轻度扩张的左肝管壁增厚中断 (图 2Δ) ,并可见自腹侧壁向肝内生长的强回声肿瘤 ,边界不规则 (图 2 ) ,超声诊断为Caroli病合并肿瘤。手术病理证实为Caroli病合并胆管细胞癌。Caroli病为一种隐性遗传的纤…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剂及匹配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注射方法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脏实质的灌注规律,及探讨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8例经手术或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入选本研究,10例无任何肝脏病史和肝病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及CnTI,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方法分2种:11例肝硬化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慢注法,余27例肝硬化患者和2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团注法.结果慢注法11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显影时间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正常对照者延长,分别为(39.36±11.89)s比(30.00±6.76)s,(60.91±15.67)s比(41.13±6.49)s,P<0.05;肝动脉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慢注法相比,团注法的各个时相对照者与肝硬化患者均明显缩短.团注法时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对照者延长;2种方法比较,团注法更加敏感.结论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硬化定量诊断,其中团注法较慢注法更有利于判断肝硬化时相.  相似文献   
13.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尤其是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肝移植在器官移植技术中是最复杂、最困难的手术,术中出血量大,充分和适时的血液供应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微小转移癌(59个病灶,直径≤1.8cm)及手术病理、CT、临床随访半年的对照组158例患者(均确诊有原发性恶性肿瘤),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降低增益及采取患者屏气状态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对比常规扫查法与超声附加方法前后肝表面被膜形态及回声改变。结果:肝表面微小转移癌组51例中17例(33.3%)采用普通检查条件不能显示或仅提示可疑,而采用上述附加方法,超声检出率从57.6%提高达86.4%。假阳性5例。该方法诊断肝转移癌的灵敏性为84.3%,特异性为96.8%,诊断正确率达93.7%。结论:对肝表面微小转移癌在超声检查中应用5种附加方法,显示率及清晰度得以改善,提高了肝转移癌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融对较大肝肿瘤治疗范围与布针方案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肿瘤中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径次数之间的关系,设计较准确的布针定点定位方法。方法 将肿瘤模式化为类球体,根据球体覆盖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正棱柱法及正多面体进行推导计算,获得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针次数的关系式。根据RFA治疗原则消融范围须超越肿瘤周边0.5cm以上,按照覆盖类球体肿瘤的计算结果,采用伞径5.0cm的射频针,治疗4.1~4.3cm的肿瘤须用正四面体法至少布针4个点,治疗4.4~5.6cm的肿瘤用正棱柱法至少布针5~8个点,5.7~6.0cm的肿瘤用三层重叠法至少布针12个点,方能达到较彻底覆盖灭活肿瘤的效果。结果 应用上述治疗方案对32个3.5~6.6cm的病灶设计布针进行RFA治疗,肿瘤灭活率达84.4%。结论 肿瘤类球体治疗计算方案对RFA治疗中不能一次覆盖的较大肿瘤,可提供分区布针方案,有助于提高RFA对肝癌的灭活率,减少肿瘤残留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及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表面被膜形态的异常程度及半定量化分级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患者127例为病变组,以因其他肿瘤行手术治疗而临床无阳性发现并经手术肉眼观察判断非肝硬化患者56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和适当降低增益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被膜形态及厚度等。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肝被膜细而平整为0级;肝被膜轻度增厚、回声增强为I级;肝被膜增厚、呈细水纹状欠平整为Ⅱ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小结节状或节段状不连续为Ⅲ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波浪状凹凸不平为Ⅳ级。对本组病例肝圆韧带结构形态的观察:细而平整、厚度≤2mm为正常;增厚、不平整、回声增强等为异常表现。结果 病变组127例中,肝被膜显示0级11例,Ⅰ级21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36例。对照组56例中显示O级48例,Ⅰ~Ⅱ级8例。依据此分级评价标准检测肝被膜形态异常程度,敏感性91.3%,特异性85.7%,正确率89.6%。病变组肝内韧带异常者,肝纤维化占75.0%(9/12例),肝硬化占95.5%(64/67例);而正常组仅4例(8.9%)异常。结论对肝被膜结构细微变化的分级,可较灵敏反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学异常改变,对提高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参考价值,为肝弥漫性病变进展程度的判断提供半定量化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同分化程度超声造影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及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60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经超声造影检查及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HCC中93例患者的112个病灶,记录其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的增强时相及灌注模式。结果93例(112个癌灶)中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HCC65例(74个癌灶),高分化HCC28例(38个癌灶)。中低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99±2.08)cm,高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38±1.44)c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HCC74灶(100%)25s内快速增强,71灶(95.9%)90s内快速退出;高分化HCC38灶(100%)25s内快速增强,22灶(57.9%)90s内快速退出,16灶(42.1%)90s后缓慢退出,不同分化程度HCC退出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与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退出缓慢病灶可能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超声匹配成像新技术,比较彩超及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肝占位性病变总计77个病灶中的42个重点进行造影观察。结果:彩超造影前后血流增强程度评价差异显著(P<0.001);实时灰阶造影结果显示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定性诊断率(P<0.001)。本组35例造影前为77个病灶,彩超造影后为77个病灶;而实时灰阶造影后共计发现101个病灶,增加24个(23.8%)。结论:彩超造影可以提高肝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检出率,有助于诊断;实时灰阶造影不仅可对肝占位性病变作出定性诊断,还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故灰阶超声造影较彩超造影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超声造影对确定肝癌射频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前超声造影(CEUS)对制定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并与RFA前未应用CEUS的治疗组比较疗效。方法161例原发性肝癌符合经皮RFA入选条件患者进行超声引导RFA治疗。其中,77例RFA前采用SonoVue行CEUS检查(CEUS组),84例RFA前未行CEUS检查(非CEUS组)。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肿瘤平均直径CEUS组(3.6±1.2)cm,非CEUS组(3.5±1.1)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及(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至少随访6个月CT判断肿瘤灭活程度。结果CEUS组77例105灶行RFA治疗,造影动脉期显示59灶(56.2%)肿瘤范围较造影前增大,其中42灶(71.2%)造影前肿瘤边界不清;49灶(46.7%)肿瘤形态较常规超声更不规则,其中39灶(79.6%)为造影前边界不清。造影组>3.5 cm肿瘤52灶,37灶(71.1%)在动脉期显示主荷瘤血管。10例CEUS新发现≤2.0 cm病灶16个,其中3例为肝硬化随访病例,均进行RFA治疗。两组平均治疗次数为1.2次和1.5次。RFA后随访6~36个月,CEUS组完全灭活率高于非CEUS组(95.4%对87.8%,P=0.042)。CEUS组生存期高于非CEUS组[(34.2±1.2)月对(30.2±1.6)月,P=0.028]。结论RFA前CEUS可清晰显示肿瘤浸润范围,灵敏发现卫星灶及其他区域微小病灶,确认荷瘤血管,为准确制定消融方案,施行治疗策略,整体覆盖灭活肿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RFA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易误诊为肝细胞癌(HCC)的肝炎性病灶图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选择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15例肝炎性病灶为研究对象,病灶中位大小3.7 cm.随机选择同期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31例HCC为对照组,病灶中位大小4.0 cm.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征,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 CEUS 检查炎性病灶动脉期多表现均匀片状强化(46.7%)或周围向心强化(26.7%),增强峰值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HCC多表现为团状强化(45.2%),"抱球状"向心强化(25.8%)或不均匀强化(19.4%),其中5个灶增强早期可见瘤内扭曲血管,增强峰值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并多见荷瘤血管(P<0.05).实质期炎性灶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偏低回声区,而HCC多为边界清晰的低-无回声灶(P=0.044).炎性灶内部坏死区形态为圆形或"蚯蚓形"的囊腔(100%),多分布在病灶中心(90.9%);而HCC内坏死区形态多为不规则或裂隙状(73.3%),分布不规则(66.7%)(P<0.001,P=0.005).CEUS时间-强度曲线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峰值强度及达峰时间的差值、病灶达峰时间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对易误诊的肝内炎性病灶与HCC可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信息,有助于减少创伤性检查及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