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评价自动化细菌鉴定仪Phoenix和Vitek2 Compact以及碳青霉烯酶基因OXA-51(blaOXA-51-like扩增在不动杆菌属细菌鉴定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6-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不动杆菌属细菌50株,以扩增性核糖体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为参考方法,分别采用blaOXA-51-like基因扩增和Phoenix、Vitek2 Compact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结果 与ARDRA分子鉴定结果进行对比,blaOXA-51-like基因扩增鉴定方法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细菌鉴定仪Phoenix和Vitek2 Compact鉴定到种的准确率分别为44%和56%.结论 不动杆菌属仪器表型鉴定准确率不高;对于鲍曼不动杆菌,blaOXA-51-like基因扩增为一种快速可靠的鉴定方法.在研究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或同源性分析时,可采用ARDRA方法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82.
109株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r cloacae)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97年一年间从临床分离的109株阴沟肠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了药敏试验,并用“WHONET4”软件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尤其对氨苄西林、头孢美唑及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很高,均在79.8%以上,对其他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也有22.0%~48.6%。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依替米星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依替米星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联合抑菌效果。方法纸片扩散法比较依替米星与其他药物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肉汤棋盘法测试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依替米星与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协同作用。结果依替米星对克雷伯菌属、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变形菌属保持了较高的活性(敏感率68.9%~100.0%),对MS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敏感率也较高(85.1%~96.3%),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为59.8%;在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其敏感率高于庆大霉素,稍逊于阿米卡星;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对MSSA的联合抑菌效应,以及依替米星与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抑菌效应均获得90.0%的协同率,联合后各抗菌药物的MIC50及MIC90均比单药的MIC50、MIC90低75.0%~87.5%。结论依替米星对大多数临床分离菌株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其与β-内酰胺类药物在体外对MSSA和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联合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84.
临床细菌和真菌快速诊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越来越多介入性医疗技术的使用,以及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微生物感染给临床治疗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及时开始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因此,临床越来越迫切需要微生物实验室能快速检测感染病原菌.本文拟提醒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重视病原菌的快速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85.
目的对一起发生在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群体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株同源性检测。结果共报告病例4例,均为NICU患儿,所有患儿同期咽拭子、肛拭子培养均为肺炎克雷伯杆菌。环境采样发现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同源性鉴定结果显示所有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株高度同源。经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彻底环境清洁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本次NICU内的败血症暴发疫情由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可能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86.
Etest法测定伊曲康唑对曲霉和酵母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曲霉和酵母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40株曲霉和163株酵母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对烟曲霉、黄曲霉和构剿曲霉,伊曲康唑比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有较低的MIC值,3种药的MIC值范围分别(0.125~1.5),(0.25~64)和(192~>512)mg·L-1.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3种药均有较低的MIC值,其MIC范围均为(0.004~12)mg·L-1.对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氟康唑的MIC50分别为48和128mg·L-1,MIC90分别为512和256mg·L-1,高于两性霉素B(MIC50分别为0.38和1mg·L-1,MIC90分别为0.75和1.5mg·L-1)和伊曲康唑(MIC50分别为4和1mg·L-1,MIC90分别为64和3mg·L-1).结论:伊曲康唑对多数曲霉和酵母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调查我国10所教学医院革兰阳性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7年下半年全国10所教学医院分离的非重复革兰阳性球菌931株,以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MIC.采用CLSI 2008年版判断药敏结果.结果 152株肺炎链球菌(全部为非脑脊液标本,采用静脉青霉素折点判断),青霉素耐药株 (PRSP)和青霉素中介株(PISP)分别占2.6%和25.0%.所有肺炎链球菌均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高度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8.0%和10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和氯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72.4%、80.9%和84.2%;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PSSP)对头孢丙烯和头孢克洛的敏感率分别为64.5%和59.1%,但PISP和PRSP对这2种抗生素均耐药.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SN)中耐苯唑西林菌株分别占49.5%和84.8%.无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耐药的金葡菌;共发现替考拉宁中介的苯唑西林耐药溶血葡萄球菌(MRSH)3株和苯唑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1株.MRSA对氯霉素、复方磺甲口恶唑和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为83.2%、71.1%和50.0%.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4%和75.9%.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粪肠球菌;2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除氯霉素和四环素外,粪肠球菌对其他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高于屎肠球菌.结论 各地区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差异,PISP有逐年上升趋势.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评估改良Hodge试验在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细菌中检测碳青霉烯酶的效能.方法 收集2004-2008年我国16家教学医院的49株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亚胺培南、美罗培由或厄他培南的MIC≥2μg/ml)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对倍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MIC;通过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利用加苯硼酸或苯唑西林的改良Hodge试验区分碳青霉烯酶或AmpCs/ESBLs导致的阳性结果 ;采用PCR检测包括NDM-1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在内的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并对PCR阳性产物测序鉴定.结果 49株菌中,36株菌对亚胺培南不敏感(MIC>4μg/ml),31株菌对美罗培由不敏感(MIC>4μg/ml),47株菌对厄他培南不敏感(MIC>2μg/ml).49株临床分离菌中23株菌改良Hodge试验刚性,包括9株弱阳性和14株强阳性.经过对菌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PCR和测序,发现9株Hodge弱阳性菌株中2株携带blaKPC-2,7株不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但携带blaampC/blaESBL;14株强阳性菌株中4株携带blaKPC-2,8株携带blaIMP-4,2株携带blaIMP-8;26株改良Hodge试验阴性菌株均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所有49株菌均未检测到blaNDM-1.以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为标准,则改良Hodge试验对检测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菌中碳青霉烯酶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9%,阳性预测值为70%,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性为86%.结论 改良Hodge试验具有很好的敏感性,但存在一些假阳性结果 .利用苯硼酸和苯唑西林可有效区分改良Hodge试验的假阳性和真阳性.  相似文献   
89.
随着感染性疾病防治在卫生保健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社会关注逐渐增多,新技术在人类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微生物实验室作为病原体检测的一线科室,通过镜检、培养、鉴定、药敏等方法,在感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分子诊断和基因分型方法提供的信息有限,通常不能满足疫情暴发和传播调查需求。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单次序列测定中可确定菌株基因组完整的DNA序列,并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抗菌药物耐药性、毒力及分型等可用于疫情调查的信息,进一步用于开展疫情特异性筛查。本文概述NGS技术及其在医院感染性疾病暴发调查、未知病原体鉴定、毒力分析、耐药基因组研究等临床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分析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 并分析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机制。  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9月至2017年4月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检测出的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标本, 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菌种鉴定结果分析其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针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特点, 采用普通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并测序, 将测序结果翻译成蛋白质序列, 与NCBI数据库中参考序列进行比对, 检测DNA促旋酶(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ParE)序列的突变情况。  结果  脲原体属混合人型支原体的体外敏感性总体低于脲原体属或人型支原体单独体外敏感性; 除大环内酯类外, 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的敏感性普遍低于人型支原体,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脲原体属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的体外敏感性较男性低(P均<0.05)。微小脲原体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解脲脲原体, 尤以对四环素的敏感率差异最大(98.48%比72.73%, 差值25.8%, P<0.05)。在GyrA、GyrB、ParC和ParE的序列比对中, 共发现21个突变位点, 其中ParC S83L突变占96.22%(51/53), 为最主要突变位点; 其余为ParC A136T突变、ParE R448K突变、GyrA L176F和ParC S83L联合突变等以及6个目前尚未报道过的突变位点, 即ParC的L540F、R718W、Q767E、S789N、M828I和I831T突变。  结论  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的体外药物敏感性与感染种属有关, 脲原体属的体外敏感性还与菌种、患者性别有关。对脲原体属喹诺酮类耐药的机制研究表明, 单独ParC S83L突变是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而新发现6个突变位点可能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