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9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三维超声在介入性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不同成像方法在介入性诊疗中观察针尖与病灶关系、针尖及针道等。方法 对23例患者28个病灶由二维超声引导行介入性操作,用三维超声观察针尖与病灶关系、针尖及针道的显示水平。结果 (1)针尖与病灶关系的显示:以多平面方式最优,清晰显示率(显示水平≥3分)为95.7%(26/28),而与针具的大小无关。(2)针尖的显示:18G的Bard针及21G的PTC针以多平面方式显示最佳,而14G的RF针以透明成像最大回声模式显示最佳;不同针具间,14G的RF针用透明成像的方式显示针尖优于18G的Bard针及21G的PTC针。(3)针道的显示:18G的Bard针以多平面成像及表面成像显示为佳,21G的PTC针以多平面成像显示最佳,14G的RF针以最大回声模式显示最佳;不同针具间,18G的Bard针及14G的RF针在各种成像条件下显示均优于21G的PTC针。结论 三维超声应用于介入性诊疗中时,针对不同的针具和观察对象需选择不同的成像方法才能更充分地利用三维超声提供的丰富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外周型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7月对37例37个肺外周型肿物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记录穿刺针数、每例患者穿刺完成时间,评价穿刺阳性率及穿刺效能。结果 37例患者穿刺成功率达100%,无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穿刺针数1~4针,平均2.27±0.73针。穿刺完成时间为5~12 min,平均(7.7±2.0)min。穿刺阳性率达91.9%(34/37),诊断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3.1%(27/29)、100%(8/8)、80.0%(8/10)、94.6%(35/37)。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取材满意度高,并发症少,耗时少等优点,是临床诊断肺外周型肿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3.
低杆温技术扩大肝组织微波消融范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降低天线杆温来增加微波能量输出以扩大单次微波消融范围,减少穿刺次数,为改善临床局部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冷式低杆温微波天线对离体新鲜猪肝和活体猪肝进行单点微波消融,单源能量输出(60~80)W×(300~1500)s,双源能量输出70W×1200s,观察不同消融条件下肝组织凝固范围的大小。结果体外肝和活体肝内单源能量输出(80W×1500s)造成的组织消融范围分别为7.4cm×5.6cm和5.9cm×3.5cm,活体肝内双源消融灶大小为6.7cm×5.4cm。结论运用低杆温天线可加大能量输出,扩大了体外肝和活体肝组织的单点微波消融范围,可望改善临床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局部疗效。  相似文献   
34.
运用低杆温微波电极扩大肝脏消融范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改进微波消融技术以扩大肝组织凝固范围,为临床改善局部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一种新型的水冷式低杆温微波电极对离体新鲜猪肝行微波消融,单次能量输出60~90W,5~25min,观察不同消融条件造成的组织凝固范围和形态。结果:单次能量输出造成的组织消融范围为(4.5~8.3)cm×(3.0~6.1)cm。单纯增加输出功率时,凝固灶以纵径增长为主,只有同时延长消融时间才可获得纵横径的显著增大,70~80W,25min最接近类圆形,是比较满意的消融条件。结论:加大微波的输出功率和延长消融时间可以显著扩大肝组织凝固范围,结合使用低杆温电极,临床治疗肝癌时可望改善局部疗效。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EUS表现,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49例经病理确诊的FNH患者行CEUS检查,观察三期增强模式、离心性增强、轮辐状动脉、供血动脉和中央瘢痕,并分析上述各征象与病灶大小及肝脏背景的关系。结果 49例中,三期最常见的增强模式分别为动脉期高增强(45/49,91.84%)、门脉期等增强(25/49,51.02%)及延迟期等增强(21/49,42.86%);离心性增强27例(55.10%),轮辐状血管14例(28.57%),可见供血动脉33例(67.34%),中央瘢痕13例(26.53%)。在≤3 cm和≤5 cm的FNH中分别有15例(15/21,71.43%)和25例(25/38,65.79%)检出离心性增强,在≤3 cm的FNH中未见中央瘢痕,但不同大小的FNH中轮辐状动脉(P=0.78)和供血动脉(P=0.62)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肝脏背景的FNH中,4种CEUS典型征象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FNH最常见的三期增强模式为"高-等-等";离心性增强常见于较小的FNH,而较大FNH多可见中央瘢痕。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超声辐照对Kupffer细胞内外Sonazoid微泡运动和形态的影响?【方法】 分离大鼠Kupffer细胞?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测Kupffer细胞吞噬Sonazoid微泡的情况?并使用临床超声检查仪在不同声压下辐照,观察微泡在Kupffer细胞内外的动态现象?【结果】 Kupffer细胞对Sonazoid微泡吞噬率为91%?游离微泡在机械指数(MI)0.21时由静止出现震动,产生震动的最佳MI为0.21 ~ 0.44,微泡破裂的声压阈值是1.03?MI=1.18是黏附微泡破裂的阈值?被吞噬微泡破裂的阈值为MI=1.37?【结论】 Sonazoid微泡能够被体外培养的Kupffer细胞吞噬?超声辐照下,声压对Kupffer细胞内外Sonazoid微泡的运动和形态有明显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引导无水酒精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0年3~12月对10例复发性肝癌患者共10个复发病灶进行超声内镜引导无水酒精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造影、增强CT及超声内镜扫描。增强CT及超声内镜可显示所有病灶,而超声造影仅显示9个病灶。10个病灶中有5个病灶位于肝尾状叶,3个病灶位于肝门部,2个病灶位于腹膜后。病灶最大径为1.8~3.2cm,平均为(2.5±0.6)cm。结果使用超声内镜引导,对10例复发性肝癌患者共10个复发病灶均成功进行无水酒精注射,无水酒精注射量为20~30mL,平均为(25.0±4.1)mL。无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增强影像学评价,经单次治疗后肿瘤完全消融率为6/10,4例残留。补充1次治疗后完全消融率为9/10。截至2011年4月,1个病灶发生局部肿瘤进展。此复发病灶接受了超声造影引导下经皮cool-tip射频消融。结论超声内镜引导无水酒精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位于肝尾状叶、肝门部及腹膜后等特殊部位的肿瘤可作为一种微创的可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多极无水乙醇注射(QEA)与射频消融(RFA)联合应用和消融过程中生理盐水(NS)注射能否提高单针消融范同.方法 应用离体猪肝分别采用RITA和Cool-tip系统进行RFA、QEA+RFA、QEA+RFA+NS,每组实验3次,比较各组消融灶的体积、能量及效能.结果 QEA+RFA+NS组的消融体积明显大于单独RFA组,而QEA+RFA组的消融体积则与消融方式有关.QEA+RFA组和QEA+RFA+NS组的效能均比单独RFA组要低,都能增加RFA的能量输出.结论 联合消融可以提高单针消融体积、减少效能.提高消融效率,对大小相同的肿瘤,应用较低功率就可以取得相同的消融凝固范围.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Sonazoid超声造影诊断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可行性。方法 口服四氯化碳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或硬化模型,行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定性和定量分析图像。结果 大鼠分为组1(正常肝5只)、组2(肝纤维化6只)和组3(肝硬化13只)。超声造影库普弗期肝增强水平组1高于组2和组3,肝与脾增强水平的差异组1小于组2和组3。定量测量肝增强水平和肝脾增强差异与定性观察结果一致。结论Sonazoid超声造影库普弗期肝增强水平降低和肝脾增强差异增大可能是肝纤维化或硬化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0.
微小肝癌的经皮消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经皮消融治疗微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单个结节直径≤2cm的33例微小肝癌病人行超声引导经皮消融,视肿瘤所在部位分别采用水冷式低杆温微波消融或多极无水酒精消融,每个肿瘤治疗1次。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3.9%,局部复发率9.1%,远处复发率33.3%,1年、2年和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62.6%、62.6%和62.6%,总存活率84.0%、74.5%和63.9%。单因素预后相关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基线水平与无瘤存活率显著相关,甲胎蛋白、治疗后远处复发与总存活率显著相关。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和远处复发是影响总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经皮消融对微小肝癌疗效良好,病人的甲胎蛋白基线水平和治疗后远处复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