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医药卫生   120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噬菌体在快速鉴别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培养、鉴别的方法,操作繁琐耗时长,不能满足临床及早诊断及早治疗的需要。我们应用结核菌噬菌体对结核菌复合群进行鉴别,及时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2.
背景:运动神经元病的最早及好发部位为颈膨大,随病情发展,最早累及邻近的上部颈段及延髓区,三叉神经-颈反射受累较早。目的:建立三叉神经-颈反射的肌电检测方法,分析三叉神经-颈反射对运动神经元病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电生理检查室。对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2/2005就诊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主要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30例及健康志愿者7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符合西班牙ElEscorial会议诊断标准。方法: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使胸锁乳突肌轻度收缩。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峰潜伏期和波幅。所用检测仪器为Keypoint肌电图仪。所用电极均为Ag/Agcl表面电极。主要观察指标:正/负波潜伏期(P20/N30),波幅比率的平方根,即A值。结果: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负波。运动神经元病组7例正常(23.3%),8例未引出(26.7%),11例潜伏期延长(36.7%),4例双侧反射超常不对称(13.3%)。运动神经元病组三叉神经-颈反射正波/负波的峰潜伏期(P20/N3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波幅比的平方根(峰值与刺激前波幅比值的平方根即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三叉神经-颈反射能够可靠测定,可作为颈-球区病变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抗氧化药物丙丁酚的拮抗作用,并观察这种拮抗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 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取Wistar大鼠2只,用酶溶液消化大鼠脑皮质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再进行培养传代。①经过鉴定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加入无血清1640培养液;损伤组分别加入用无血清的培养液配制的浓度为0.1,0.5,1.0,1.5,2.0m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两个组孵育2,4,6,8,10h后计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乳酸脱氢酶释放率。②另将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换用无血清1640培养液孵育8h;损伤组加入1.0mmol几同型半胱氨酸孵育8h:干预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20,30,40,50μmol/L的丙丁酚各孵育30min后再加入1.0mmol/L同型半胱氨酸孵育8h,然后计算乳酸脱氢酶释放率。⑧将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RPMI-1640培养基常规培养;损伤组:RPMI-1640培养基+同型半胱氨酸1.0mmol/L进行培养;干预组:RPMI.1640培养基+丙丁酚50μmol/L30min后再加入同型半胱氨酸1.0mmol/L进行培养。一共观察7d,并画出细胞生长曲线。 结果:①同型半胱氨酸在浓度1.0mmol/L孵育时间8h时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49.06&;#177;1.07)%,(19.6&;#177;2.04)%,P〈0.011。②丙丁酚在10,20,30,40,50μmol/L时乳酸脱氢酶释放率为(45.57&;#177;1.31)%,(41.17&;#177;1.25)%,(37.9&;#177;0.69)%,(32.57&;#177;9.47)%,(26.26&;#177;2.34)%,与损伤组相比差异显著[(49.03&;#177;1.12)%,P〈0.05],且丙丁酚浓度越高,乳酸脱氢酶释放率越低。③细胞存活数:损伤组低于干预组和对照组(P〈0.01),后两组间无差异(P〉0.05)。 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有毒性损伤作用,丙丁酚10~50μmol/L呈剂量依赖性拮抗作用同型半胱氨酸所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含罗哌卡因的膨胀液在吸脂术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因下肢淋巴水肿择期行吸脂术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分别用2%利多卡因25 ml(L组)或0.75%罗哌卡因30 ml(R组),加入碳酸氢钠1.5 g、肾上腺素3 mg和生理盐水配制成3000 ml膨胀液。记录2组诱导前(T_0)、注射膨胀液前(T_1)、术毕(T_2)和拔除气管导管时(T_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T_3)、术后1 h(T_4)、2 h(T_5)、6 h(T_6)、12 h(T_7)和24 h(T_8)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追加镇痛药物例数。结果 2组术中MAP、HR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_4、T_5、T_6和T_7时间点,R组VAS评分低于L组[T_4:(2.2±0.8)分vs.(4.1±0.6)分,t=-10.226,P=0.000;T_5:(2.3±0.8)分vs.(4.2±0.6)分,t=-9.517,P=0.000;T_6:(2.7±0.8)分vs.(4.4±0.7)分,t=-8.932,P=0.000;T_7:(2.8±0.9)分vs.(3.6±0.6)分,t=-3.981,P=0.000]。在T_4、T_5和T_6时间点,R组追加镇痛药物例数少于L组[T_4:2例vs.9例,χ~2=5.455,P=0.020;T_5:2例vs.12例,χ~2=9.317,P=0.002;T_6:3例vs.11例,χ~2=5.963,P=0.015]。结论在吸脂手术中含罗哌卡因的膨胀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碳酸利多卡因联合丁卡因局部麻醉在鼻内镜手术气管插管和拔管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择期鼻内镜手术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T组,气管插管前1%丁卡因气管内表面麻醉,插管后向气囊内缓慢注入空气;C组,插管前生理盐水气管内表面喷洒,插管后向气囊内缓慢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TC组,插管前1%丁卡因气管内表面麻醉,插管后向气囊内缓慢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记录诱导前(T_1)、插管即刻(T_2)、拔管即刻(T_3)、拔管后5 min(T_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ce,HR);记录拔管期呛咳评分;记录拔管后30 min、1 h、2 h、6 h和24 h咽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MAP、HR T_2时T组和TC组C组(F=8.384,P=0.000;F=6.154,P=0.003),T_3时C组和TC组T组(F=14.112,P=0.000;F=3.514,P=0.034);呛咳评分TC组(0.9±0.7)C组(1.3±0.7)T组(1.7±0.5)(F=10.307,P=0.000);咽痛VAS评分术后30 min时TC组(2.1±0.8)C组(3.0±1.2)T组(3.8±1.3)(F=17.961,P=0.000),术后1 h时TC组(1.8±0.7)T组(2.5±1.0)(F=5.058,P=0.008)。结论碳酸利多卡因与丁卡因联合局部麻醉能有效地减少气管插管和拔管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术后呛咳和咽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4例M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治疗后5、10、15、30d)的Kurtzke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5d时观察组有效率(81.8%)明显高于对照组(56.3%),P〈0.05;治疗10、15、30d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治疗5d时ED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尤以脊髓受累为主的MS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鞘内注入MPS比MPS冲击常规方法见效快,适用于脊髓受累为主的急性期MS。  相似文献   
97.
陈荣华  宣井岗  彭亚  王穗暖 《当代医学》2010,16(35):666-667
目的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神经功能恢复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7例,部分恢复2例。恢复程度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内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能更快、更有效恢复动眼神经功能,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正常的人群中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血脂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80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及胰岛素等检查.结果 (1)在正常范围的TSH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TSH呈正相关.(2)在正常范围的TSH值,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TSH无相关性.结论 在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中,TSH升高为LDL-C升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
张万超  蒲月英  周冰宣  王程  左松  林涛 《重庆医学》2012,41(36):3851-3853
目的探讨组合型人工肾(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联合口服爱西特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出现严重皮肤瘙痒的尿毒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给予口服抗组胺药、镇静及外用止痒药等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每周3次血液透析治疗,每次4h。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灌流器串联在透析器之前,先进行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2h,再将灌流器取下继续血液透析治疗2h,每周行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1次,血液透析治疗2次,每次4h,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爱西特(药用炭片)1.5g,每日3次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血钙(Ca2+)、磷(P3+)、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及皮肤瘙痒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P3+、iPTH、皮肤瘙痒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Ca2+、Hb、Al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Ca2+、P3+、iPTH、Hb、Alb与皮肤瘙痒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P3+、iPTH、皮肤瘙痒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Ca2+、Hb、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合型人工肾联合口服爱西特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转移瘤MRI检出、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0月经临床、影像证实或高度怀疑的肝转移瘤20例患者,选取8例注射Gd-EOB-DTPA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肝细胞特异期扫描,其中6例患者1个月内同时进行了螺旋CT增强扫描;12例注射普通对比剂Gd-DTPA,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综合分析两项对比剂MRI增强扫描和CT增强扫描成像特征。结果MRI检查20例患者共检测到病灶83个,其中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发现病灶78个;8例注射Gd-EOB-DTPA患者在肝细胞特异期发现病灶55个,其中5个病灶在动态期(即常规三期扫描)未显示;6例患者同期行全肝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31个,对比注射Gd-EOB-DTPA增强MRI扫描少发现8个病灶。结论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由于具有双期特性对于病灶的数量、分布、边界有更清楚的显示,在MRI动态增强全肝扫描中更有利于肝脏转移瘤的检出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