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2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比较单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CRRT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重症胰腺炎(HLSAP)的效果.方法 将97例HLSAP患者随机分为CRRT、CRRT+HP两组,均予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及CRRT,CRRT+ HP组另外加用HP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72小时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清三酰甘油(TG)、白细胞介素-6(IL-6)、血、尿淀粉酶及主要脏器功能等指标变化;观察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CT严重程度指数(CTSI)变化;记录治疗1周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结果 治疗72小时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72小时后两组APACHEⅡ评分、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RT+ HP组其余实验室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CTSI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CRRT+HP组改善更明显(P<0.05).CRRT+HP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更低(P<0.05),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 CRRT联合HP治疗较单纯CRRT治疗能够更快降低患者血TG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可有效防止SIRS及MODS/MOF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继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ADD合并AMI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以胸痛为首发症状,伴有心电图ST-T改变,确诊ADD前均首诊为AMI,1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时确诊,4例行大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1例行心脏彩超(UCG)确诊,2例行320排CTA确诊;确诊后均转入心胸外科,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4例,治愈6例,死亡2例。结论:AAD累及冠状动脉和(或)相关因素导致心肌氧供需平衡可继发AMI,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与原发性AMI不易鉴别,及其容易导致误诊及不恰当治疗,对首诊为AMI的患者,应警惕合并ADD的可能,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予以明确,防止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成年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眶内距视神经根部2mm处用Yasargil动脉瘤夹夹持左侧视神经30s,术后5d在大鼠左侧上丘注射荧光金标记RGCs。将大鼠随机分为Rg1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根据不同存活时间将每组动物再分为伤后第7、14和21天3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另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相应存活时间点处死各组动物,取出各组大鼠左侧视网膜平铺后计数存活RGCs并计算出RGCs的平均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平均密度为2268±100/mm2。视神经挤压伤后RGCs急剧减少,伤后第7、14和21天分别减少至1301±105/mm2、760±/60mm2和648±65/mm2。Rg1治疗组存活RGCs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第7、14和21天分别为1748±98/mm2、1030±68/mm2和840±71/mm2(P<0.05)。结论:Rg1在视神经挤压伤后对RGCs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总结毒蛇咬伤的急诊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毒蛇咬伤患者的抢救与治疗水平。方法:分析2009-2010年,我科收治的各类毒蛇咬伤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神经毒类毒蛇咬伤患者4例,血液毒类毒蛇咬伤患者5例,混合类毒蛇咬伤患者85例,不明毒蛇咬伤患者15例。经采用局部伤口常规处理,静滴并局部封闭注射抗蛇毒血清,重症患者及早进行CRRT防治MODS等方法治疗。痊愈105例(96.3%),放弃治疗4例(3.7%)。结论:毒蛇咬伤应予早期伤口处理、应用抗蛇毒血清、抗感染、重症患者及早进行CRRT防治MODS,就诊时间的早晚、急救时的伤口处理是否及时得当与病情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丹参和甲基泼尼松龙对急性肺损伤(AII)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l(AQP-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使用内毒素(LPS)3 mg/kg气管内滴入建立大鼠LPS吸入性ALI模型.5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LPS损伤组、甲基泼尼松龙组(LPS+甲基泼尼松龙)、丹参组(LPS+丹参)、联合用药组(LPS+甲基泼尼松龙+丹参).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湿/干重(W/D)比、肺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AQP-1表达.结果:经气管滴入LPS可致大鼠发生ALI.与LPS损伤组相比,单用甲基泼尼松龙或丹参组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W/D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AQP-1表达则明显升高(P<0.01),以联合用药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联合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和丹参对ALI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肺组织AQP-1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大鼠外周神经挤压神经再生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均分成3组,A组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组;B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模型组;C组为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A组各指标与B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时间、强度以及恢复均有不同,并和神经再生情况相关,提示神经性疼痛是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48.
目的建立大鼠PDLLA/NGF(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套管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自体神经移植再生模型组;B组为PDLLA/NGF套管修复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所有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A组与B组比较c-Fos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机械痛阈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49.
医院是一个人群密集、成分复杂、人员流动性大 ,且易燃易爆物品和大型仪器设备多的特殊场所 ,客观上已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 ,给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医院的高层建筑 ,一旦失火 ,扑救相当困难 ,稍有疏漏 ,就有可能发生不可想象的灾难性后果。因此 ,在大型综合医院中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管理至关重要 ,是关系到医院 -患者 -社会的重大课题。医院消防安全管理的关键要在消除隐患、重在预防上下功夫 ,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加大消防安全检查监督管理力度 ,增强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先导性 ,严肃查处火灾隐患。…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在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42例,其中治疗组17例,给予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对照组25例。所有患者均按损伤控制原则救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总输血量[红细胞(RB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RBC和FFP总输注量分别为(17.13±3.68)U和(15.98±5.13)U,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1.42±5.60)U和(20.18±4.57)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分别为(4.3±1.6)天和17.6%,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6±1.8)天和(4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小时和24小时后,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给予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能改善患者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减少输血总量,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