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目的:探讨ICU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发生肾功能亢进(AR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2月在某院重症医学科(ICU)接受万古霉素常规剂量1 g q12 h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ARC进行分组,ARC定义为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130 mL·(min·1.73 m2-1,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ARC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ARC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102例危重症患者,36例(35%)出现ARC,较之非ARC患者,ARC患者更年轻,使用正性肌力药、发生脑外伤和SIRS的频率更高,SOFA评分和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更低。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0.955,95%CI:0.925~0.987)、脑外伤(OR=2.89,95%CI:1.003~8.327,)和SOFA评分(OR=0.687,95%CI:0.526~0.897)是ARC发生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1岁为ROC曲线切割点,曲线下面积(AUC)为0.714,敏感度61.1%,特异度74.2%;SOFA评分7分为ROC曲线切割点分,AUC为0.739,敏感度45.5%,特异度94.4%。结论:年龄≤51岁、SOFA评分≤7分和颅脑外伤的危重症患者发生ARC的风险较高,易引起万古霉素治疗浓度不足,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早筛查、早识别、早干预是关键。  相似文献   
52.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院前救护(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评价EMS资源的合理使用情况;分析EMS送入急诊抢救室患者的相关特征,构建相关预测模型并为进一步优化EMS资源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利用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多中心急诊分诊数据相关数据库(CETAT数据库)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抢救室收住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就诊时是否呼叫EMS送诊将患者分为EMS送入组(AB+组)和自行就诊组(AB-组)。记录患者入急诊抢救室后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化验室检查结果等数据。根据最终是否收住重症医学科、专科监护室、接受急诊手术和/或急诊介入手术等处理判断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分别建立不需要化验室检查的9变量模型和需要化验室检查的22变量模型进行倾向性评分校正,分析呼叫EMS转运是否与患者危重程度相关。亚组分析中按患者就诊原因分析EMS与患者危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期间抢救室收住患者16 489名,经相关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患者6 975名,其中AB+组患者2 768名(39.7%),AB-组患者4 207名(60.3%)。AB+组中的高危患者522名(18.9%),AB-组中高危患者563名(13.4%)。与AB-组相比,AB+组患者年龄更大,昏迷患者的比例更高,就诊时自主心率更快,而舒张压和血氧饱和度更低。9变量模型中,性别,意识水平,体温,心率以及舒张压是患者呼叫EMS的相关因素,22变量模型中,意识水平,血氧,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蛋白等是患者呼叫EMS的相关因素。倾向性评分校正前,呼叫EMS送诊是患者病情危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5,95% CI:1.32~1.72, P<0.001),倾向性评分9变量模型校正后,EMS送诊比值比较未校正时减小( OR=1.24,95% CI: 1.08~1.42, P<0.001)但仍有统计学意义,倾向性评分22变量模型校正后EMS送诊与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无相关性( OR=1.10,95% CI:0.95~1.28, P=0.195)。亚组分析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就诊,心血管系统疾病就诊和外伤是就诊的前三位原因。未经倾向性评分校正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伤就诊的患者EMS送诊与患者危重程度有关。9变量模型校正后,仅外伤亚组中EMS送诊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22变量校正后,3个亚组中呼叫EMS送诊均与患者危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呼叫EMS送诊在急诊抢救室收住患者中较为常见。与患者危重程度相关性随模型校正变量的增加而降低,提示EMS送诊并不意味着患者病情危重,多参数联合预测模型对于准确区分危重患者、优化院前EMS使用、避免不合理呼叫至关重要,未来的EMS资源或应当基于预测模型进行分层使用。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 了解医院近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用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 采用ATB Expresson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到的CNS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3年共分离到CNS 601株,以表皮葡萄球菌(33.66%、28.62%、22.12%)、溶血葡萄球菌(37.62%、36.40%、29.95%)、模仿葡萄球菌(6.93%、8.83%、11.52%)为主;其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青霉素G、氨苄西林、红霉素、苯唑西林及头孢唑林的平均敏感率较低,分别为0、2.61%、3.38%、17.75%、18.24%、22.1%,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的平均敏感性较高,分别为100.00%、97.62%和93.78%,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中介的菌株. 结论 CNS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情况严峻,应做好CNS的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最新动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延缓其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55.
    
许友松  张琳  周树生  刘宝 《安徽医学》2012,33(11):1426-1429
目的了解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IFIs发生风险的评分系统。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安徽省5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明确诊断为IFIs的患者,共计192例,并选择192例同期住院的非IFIs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然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FI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评分系统,采用ROC曲线评价该评分系统。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Is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5岁),慢性肾功能不全,实体肿瘤,使用广谱抗生素,中心静脉导管,多次入住ICU,APACHE II评分。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811~0.901),应用评分系统在测试样本中进行评估,其预测IFIs与实际相符率为76.6%。结论该评分系统能较准确地预测IFIs的发生,可以为IFIs预警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与危重病患者低磷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390例次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危重病患者,按血磷>0.96 mmol/L、0.60~0.96 mmol/L、0.50~0.60 mmol/L、<0.50 mmol/L分为正常值以上血磷及轻、中、重度低磷血症.比较治疗前日、治疗结束时(未加干预)、治疗结束次日晨7时的空腹血磷值.结果 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血磷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82.3%存在低磷血症.治疗时间越长,血磷下降越显著(P<0.01).如不加干预,治疗次日晨血磷不能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以降低危重病患者的血磷水平,造成低磷血症,停血液净化后不能自行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给予适当磷制剂补充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7.
李信胜  黄丽  沈世红  周树生 《安徽医药》2013,17(9):1606-1608
目的 探讨某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住ICU患者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菌株的鉴定和药敏实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129株病原菌.检出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鲍氏不动杆菌(26.36%)、大肠埃希氏菌(13.95%)、铜绿假单胞菌(10.08%)、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9.3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20%).在真菌感染方面,培养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各3株,未发现曲霉等菌株.在耐药性方面,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29%、5.56%、23.08%、100%.葡萄球菌未发现有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MRSA及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0.00%和52.94%.结论 ICU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具有高耐药性,故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把重点放在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和预防感染上.  相似文献   
58.
非专业救护员心肺复苏测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术在景区旅游从业人员中培训后的效果,探索提高其掌握CPR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方法对景区四年中培训的157名非专业救护员进行CPR理论知识试卷测试。结果复训者对CPR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初训者。结论对非专业救护员CPR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需要不断进行定期复训是提高急救意识、掌握CPR知识和技能的好办法,对普及急救医学知识与技能和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挽救生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2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撤机结果,分为成功组(n=18)与失败组(n=7);根据出院28 d存活,分为存活组(n=11)与死亡组(n=14).记录肌钙蛋白(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胆红素(Bil)、肌酐等指标,分别比较组间不同指标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在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成功组患者的Tn 24 h、48 h差值及CK-MB 48 h差值均高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Bil 24 h、48 h差值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Tn 24 h差值是撤机保护性因素(P=0.036);住院天数(P=0.045)和Bil 48 h差值(P=0.041)是28 d存活保护性因素.住院天数、Tn 24 h差值和Bil 24 h差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893、0.825、0.786和20.41、3.65、14.50.结论 Bil 24 h差值、住院时间和Tn 24 h差值对ECMO辅助治疗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应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60.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首先被Pasteur和Ogston在1880年鉴定,并最初命名为白色葡萄球菌,该菌属因不产生凝固酶而得名。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40余种被鉴定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该病原体一般存在于健康人群的皮肤和黏膜上,因为一般很少引起感染,所以培养结果经常被临床医师认为是污染。然而,近年来CNS感染逐年增高且越来越多的被认为可以导致严重的临床感染。本综述包括该病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以及感染导管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