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医药卫生   1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BSCC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4例BSCCE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回访资料,其中13例患者行扩大根治手术,31例行传统手术,分别研究与手术方式和生存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肿瘤部位?淋巴结切除总数与手术方式相关(P < 0.05)?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4%?62.82%?56.54%?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5),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对患者预后影响有限(P > 0.05)?结论:BSCCE是一种恶性程度高并具有侵袭性的罕见肿瘤,根治性的手术切除结合术后辅助治疗值得推荐?其最佳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2.
用显微外科技术摘除腰椎间盘有许多优点,方法也较多。我院1982~1987年行腰椎间盘摘除术108例。其中采用小切口显露显微技术摘除腰椎间盘65例,占同期腰椎间盘摘除术的60.2%。本文就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的适应证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65例病人中,男55例,女10例。年龄17至55岁,平均33岁。病程8天至4年,平均9个月。均有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术前均行椎管碘油造影确定手术部位及诊断。共摘除70个椎间盘,一个间隙椎间盘突出60例(腰4.5间隙44例,腰5骶1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相血管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脉检查和导管法冠脉造影的心肌桥患者200例,分为cT组和造影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诊断一致性较好,深在型心肌桥Kappa=1.000;浅表型心肌桥Kappa:0.303;CT组中心肌桥长度明显长于造影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低于造影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1.3221,P〈0.05)。结论采取64排螺旋cT多期相血管成像诊断各种心肌桥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效果,且能够准确测量心肌桥长度,并反应出心肌桥受挤压的程度。  相似文献   
54.
病例 男,22岁,自幼右额部头皮下可复性包块,质软,无搏动感及透光性,包块皮肤颜色及温度正常.包块平卧及低头时出现,抬头及站立时缩小或消失,压迫颈静脉或屏气用力时增大,挤压后可缩小.患者无明确外伤史,因头晕、头痛就诊.CT平扫及增强影像表现:右额部头皮下片状密度增高影,平扫CT值约63 HU,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分别约72 HU、93 HU,病变范围约62 mm×94 mm,局部颅骨变薄,VR重建示右侧额骨多个大小不等小骨孔影,并见蚓状额中缝(图1).平扫示右额叶一类圆形略高密度影,CT值约58 HU,边界清晰,直径约9 mm,内见点状钙化灶,病变动脉及静脉期无明显强化.病人于外院手术,随访病理为静脉血管样扩张,未见动脉成分(图2).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基于环氧合酶-2(COX-2)通路葛花解酲汤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和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对其建模处理,通过组织学检查、Western Blotting检测、化学比色法测定等对小鼠组织中COX-2蛋白、脑组织δ阿片受体(DOR)mRNA、β-内啡肽、胱硫醚-β-合酶(CBS)活性和H2S水平,肝组织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和抗氧化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COX-2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COX-2蛋白水平显著低于中剂量葛花解汤组(P<0.05);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DOR mRNA和β-内啡肽的水平显著低酲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DOR mRNA和β-内啡肽的水平显著低于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P<0.05);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CBS活性和H2S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CBS活性和H2S水平显著低于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P<0.05),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的ADH和ALDH活性较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的ADH活性与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转硫酶(GS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GSH、GST和T-AOC水平显著高于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P<0.05)。结论:葛花解酲汤可以有效抑制COX-2通路,降低慢性酒精中毒小鼠脑组织中DOR mRNA、β-内啡肽、CBS活性和H2S水平,显著提高慢性酒精中毒小鼠肝脏中的ADH和ALDH的活性,改善氧化应激指标。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黄萸消渴胶囊对糖尿病鼠降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及雄性昆明种小鼠各60只,以55 mg/kg 四氧嘧啶由尾静脉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选择造模成功且血糖值相近的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模型组、降糖灵组(50 mg/kg)、黄萸消渴胶囊(1.0 g/kg、2.0 g/kg)两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连续灌服14 d,分别检测各组血糖、血脂及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含量.同时对正常大鼠一次灌服黄萸消渴胶囊进行糖耐量实验.结果 黄萸消渴胶囊具有明显降低糖尿病鼠血糖、血脂的作用,并能提高血清胰岛素的含量,对正常大鼠糖耐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黄萸消渴胶囊降糖作用与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有关.  相似文献   
57.
神经内分泌癌起源于神经嵴的内分泌细胞,以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约占74%,其占整个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0.4%~1.8%[1]。其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很大,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2],病理诊断标准也不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以减毒沙门菌携带siRNA-STAT3质粒对小鼠前列腺移植癌的治疗效果,阐明siRNA-STAT3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构建小鼠前列腺移植癌模型,随机分为Mock未治疗组、pGC-Si-Scramble组及pGC-Si-STAT3治疗组(将转化有siRNA-STAT3质粒的减毒沙门菌局部注射到模型构建成功的小鼠体内)。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记录肿瘤体积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oltting方法检测STAT3 及其下游基因Bcl-2、c-Myc、HIF-1、CyclinD1的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小鼠前列腺移植癌模型构建成功,pGC-Si-STAT3治疗组移植性前列腺癌瘤体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肿瘤的质量和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pGC-Si-STAT3治疗组、pGC-Si-Scramble组及Mock未治疗组肿瘤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9.1±1.6)%、(14.7±1.4)%和(8.9±1.8)%,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GC-Si-STAT3治疗组肿瘤组织的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其下游基因Bcl-2、 c-Myc的mRNA及HIF-1、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降低,与Mock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减毒沙门菌作为运载体携带siR
NA-STAT3质粒通过调控STAT3下游基因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对小鼠移植性前列腺癌具有明显的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12/2015-12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MHRD患者78例83眼。根据患者是否应用PPV联合ILMP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40眼)和对照组(39例43眼),对照组应用PPV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随访6mo后,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3、6mo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视网膜复位率为92%(37/40),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882,P=0.009); 视力改善情况:试验组的视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6,P<0.001); 术后BCVA:试验组术后3、6mo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9,P<0.001; t=10.573,P<0.001); 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发生眼内压增高和视野缺损的情况较少,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1.323,P=0.001; χ2=8.573, P=0.003); 晶状体混浊发生率无明显改变,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P=0.176)。

结论:MHRD患者应用PPV联合ILMP术后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更好地提高患者视网膜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使用量化X线测量技术评估脊柱推拿手法对腰椎不稳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为脊柱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脊柱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腰部核心肌力锻炼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腰痛程度、神经损伤及生活障碍评估,以量化X线测量技术评估脊柱推拿手法对不稳定节段(L_(4~5))椎体在矢状位上的位移、腰椎松弛度的变化。结果:两组间疗效差异显著,而通过评估矢状位上的位移、腰椎松弛度这些指标的变化,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推拿手法疗效优于腰背肌锻炼方法,脊柱推拿手法可调整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椎体间异常运动,增加了脊柱稳定性,初步明确了脊柱推拿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