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21.
吴月霞  叶凡  张伟  李继成  刘娜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772-1775
目的:研究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尾叶香茶菜的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1α,6,11β,15β-四乙酰基-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1);maoyecrystal E(2);6β,11α,15α-三羟基-6,7断裂-6,20-环氧-1α,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3);enmenol-glucoside(4);冬凌草甲素(5);大萼香茶菜庚素(6);rabdosichuanin C(7);β-谷甾醇(8);熊果酸(9);2α-羟基乌苏酸(10);2α-羟基齐墩果酸(11);2α,3α,19-三羟基-12-烯-28-乌索酸(12);胡萝卜苷(13).结论:除了化合物5,8,9,13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发现.  相似文献   
22.
尾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月霞  张伟  李继成  杨丽嘉  刘娜 《中草药》2011,42(12):2402-2406
目的 研究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尾叶香茶菜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山香三萜二烯酸(1)、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2)、豆甾醇(3)、β-谷甾醇(4)、棕榈酸(5)、熊果酸(6)、1α,6,11β,15β-四乙酰基-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7)、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8)、马斯里酸(9)、2α,3α,19-三羟基-12-烯-28-乌索酸(10)、毛叶香茶菜素E(11)、6β,11α,15α-三羟基-6,7断裂-6,20-环氧2-1α,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12)、对映-7α,20-环氧-贝壳杉烷-16-烯-1α,6β,7β,14β,15β-五醇-1-O-葡萄吡喃糖苷(13)、冬凌草甲素(14)、胡萝卜苷(15).结论 除了化合物3、5、6、14、1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发现.  相似文献   
23.
吴月霞  陈文娟 《贵州医药》2003,27(12):1129-1129
本文根据我分局 1993~ 2 0 0 1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资料 ,参考有关资料[1] ,建立一阶自回归模型 ,预测 2 0 0 2年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 ,指导我们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于贵阳铁路分局管内各医疗单位疫情报告年统计报表 (铁路甲、乙类传染病和性病年报表、表 1) ,经审核后应用一阶自回归模型预测法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1 2 一阶自回归模型  ^ yt-b0 +b1yt- 12 结果与分析2 1 建立预测模型  ^ yt-b0 +b1yt- 1表 1 贵铁分局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长期趋势统计年份( 1)发病人…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性盆腔恶性肿瘤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后盆腔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患者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31~85岁,中位年龄为55岁.可评价病灶32个,病灶最大径3.0~12.2 cm,平均值4.8 cm.病例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算布源,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G)为100~160 Gy,局部麻醉CT导向下采用2.96×107B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0.5~1.0 cm植入盆腔病灶内,随访观察局部控制率,总体生存率,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2~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随访结束32个局部病灶评价CR 10/32,PR 13/32,SD 5/32,PD 4/32,临床受益率87.5%(CR+PR+SD),1年累计局部控制率为83.3%,2年累积局部控制率为62.5%;总体1年生存率87.7%,2年生存率73.1%,3年生存率45.7%,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疼痛缓解率21/23(91.3%).近期副反应轻微,远期副反应主要表现为3例Ⅰ~Ⅱ级放射性肠炎,1例Ⅰ级放射性膀胱炎,1例下肢长期麻木感,未见大出血、急性肺栓塞、盆腔脓肿、肠瘘、肠穿孔、窦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复发/转移性盆腔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复发/转移性盆腔恶性肿瘤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免疫浸润下的潜在染色质调控因子(chromatin regulators, CRs),并阐述其与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整合CRs文件和IBS基因表达矩阵,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取其交集CRs;基于交集CRs,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分析并构建网络图;利用基因表达矩阵进行免疫浸润的提取和量化,分析免疫细胞之间和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与PPI网络图中的CRs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风险模型,分析与免疫浸润密切相关的CRs的风险概率,从而筛选出潜在的CRs。结果:PPI分析共确定13个IBS中存在相互作用的CRs;免疫细胞中,B细胞与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相关系数值最高,呈正相关(r=0.90);免疫功能中,检查点与T细胞共抑制的相关系数值最高,呈正相关(r=0.89);与健康受试者相比,IBS患者树突状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Th1细胞和抗原呈递共刺激显著增高(P均<0.05);C...  相似文献   
26.
目的:系统评价清热祛湿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检索采用清热祛湿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筛选和提取建库至2022年1月1日期间相关研究数据,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筛选以及NoteExpress的查重功能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然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各项指标采取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6篇,共计1 3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热祛湿法联合西药治疗对比单纯西医治疗具有显见优势,可有效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1.2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8,1.32),P <0.000 01];明显改善胃镜疗效[RR=1.20,95%CI(1.06,1.37),P <0.000 01];显著降低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胃脘胀满[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0.45,95%CI ...  相似文献   
27.
结肠黑变病4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全部病例做了,临床资料分析及组织学观察,并做了脂褐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胆色素和PAS特殊染色,其中4例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 结肠黑变病粘膜固有层都有棕褐色色素沉着,该色素的脂褐素、含铁血黄素、黑色素和胆色素染色均为阴性,HMB45、S-100免疫组化染色该色素颗粒亦为阴性,但PAS染色阳性。结论结肠黑变病在很大程度上与慢性便秘服用泻药有关,色素可能系巨噬细胞吞噬蒽醌类泻剂后形成的脂褐素样物质,其能否导致结直肠肿瘤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8.
吴月霞  郑光明 《贵州医药》1995,19(4):224-225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指原发于胃部而起源于粘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非癌性胃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类型,术前诊断困难,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我们回顾了自1989年以来收治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资料来源:本文收集18例全部符合Dou-son1961年提出诊断标准(1)。1.2性别与年龄:本组18例病人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13~67岁,平均年龄42.2岁,50岁以上8例,占44.4%。1.3治疗前病程:1月~8年,平均病程19个月。3个月内6例,3~12个月5例,12个月以上7例。1.4临床表现;腹痛17例,占94.4%,消…  相似文献   
29.
背景与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的血供改变.材料和方法 原发性肝癌病例33例,分别于TACE术前1~7天及术后40天~57天行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 结果 33例病例肝癌组织的HAP值、HPP值及HPI均值均与瘤旁正常肝组织有明显差异,TLP值与瘤旁正常肝组织无明显差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33例病例肿瘤残留区的HAP、HPI及TLP值均较治疗前减少,HPP无明显变化;肿瘤残留区时间-密度曲线形态均与治疗前相似.肿瘤组织内碘油完全沉积区及完全坏死区无血流灌注;瘤旁正常肝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及HAP、HPP、TLP、HPI值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瘤旁正常肝组织的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是准确、安全的治疗方法;CT灌注成像可以初步推断TACE术后病灶区仍有肿瘤残留,为原发性肝癌新的介入治疗模式--TACE术联合消融治疗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尾叶香茶菜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山香三萜二烯酸(1)、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2)、豆甾醇(3)、β-谷甾醇(4)、棕榈酸(5)、熊果酸(6)、1α, 6, 11β, 15β-四乙酰基-6, 7-断裂-7, 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7)、2α, 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8)、马斯里酸(9)、2α, 3α, 19-三羟基-12-烯-28-乌索酸(10)、毛叶香茶菜素E(11)、6β, 11α, 15α-三羟基-6, 7断裂-6, 20-环氧2-1α, 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12)、对映-7α, 20-环氧-贝壳杉烷-16-烯-1α, 6β, 7β, 14β, 15β-五醇-1-O-葡萄吡喃糖苷(13)、冬凌草甲素(14)、胡萝卜苷(15)。结论 除了化合物356141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