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架尺骨延长治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MO)所致前臂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外固定架尺骨延长治疗HMO所致前臂畸形患者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14.5岁(12~16岁);右侧2例,左侧3例;MasadaⅠ型2例,MasadaⅡB型3例。5例患者均接受尺骨延长手术治疗。对3例MasadaⅡB型患者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另2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1例合并桡骨骨折患者同时行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截骨术后8~10 d开始行尺骨牵开延长。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12~30个月)。3例MasadaⅡB型患者桡骨头均自行复位。5例患者尺骨平均延长37.5 mm(30~45 mm),平均应用外固定架时间162 d(122~274 d),平均外固定架指数48.9 d/cm。术前和术后平均梅奥肘关节评分分别为36.4分和92.7分,平均肘关节屈曲活动范围分别为118.0°(110°~130°)和130.0°(120°~150°),平均伸肘活动范围分别为12.7°(10°~20°)和3.5°(0°~10°),平均前臂旋前活动范围分别为18.6°(5°~30°)和44.7°(30°~65°),平均前臂旋后活动范围分别为71.2°(50°~85°)和86.5°(75°~90°)。1例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2例出现针道感染;1例尺骨过早愈合,行第2次截骨手术后延长顺利。未见神经血管并发症。5例患者对治疗结果均满意。结论采用外固定架逐渐延长尺骨治疗HMO患者尺骨短缩畸形和桡骨头脱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2.
肱骨近端骨折是创伤骨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4%~5%,国内文献报道约占2.5%。大多数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低能量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由平地摔倒所致,男女比为2~3∶1。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在近30年移位骨折占所有肱骨近端骨折的比例上升了50%。饮食中低钙摄入、骨质疏松等均会增加肱骨近端骨折的风险,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亚健康状态、髋部骨折家族史、糖尿病、视力减退及神经肌肉功能减退等。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确定标准的术中透视图像,作为计算机辅助影像导航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注册图像.方法 选取干燥尸体骨盆4具、模型骨盆4具作为骨折模型.直视徒手将2.5 mm导针置入髋臼前、后柱(双侧);双侧前柱导针分别采用逆行及顺行置入,后柱导针采用逆行植入;目视确认导针位置满意后,将骨盆固定于影像导航手术模拟操作模块,应用C形臂x线透视机,针对髋臼结构的前、后、外、内4个虚拟平面的垂直方向进行多角度连续动态透视,选择并确认能够清楚显示导针与前后柱、髋臼关节面的透视影像,作为导航手术的注册图像,记录此时c形臂x线透视机与骨盆、手术床的相对空间位置.依此注册图像,在导航手术系统辅助下,应用6.5 mm的钛中空螺钉进行髋臼前、后柱螺钉置入.每个骨折模型,每侧进行1次操作,共16次.目测螺钉位置、分别记录为获取标准注册图像C形臂摆放时间、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导航系统建立,软件界面操作及螺钉植入操作的总时间).结果 所有螺钉置入位置满意,未进关节;前柱螺钉置入需要闭孔斜位(Judet-Letoumel斜位)、闭孔人口位、闭孔斜出口位、骨盆正位像;后柱螺钉置入需要髂骨斜位、闭孔斜位、骨盆入口位、闭孔斜出口位像;为获取前柱、后柱标准注册图像摆放C形臂X线透视机的时间平均分别为9.5、7.3 min,前柱、后柱每枚螺钉置入术中透视时间平均分别为2.9、1.7 S,前柱、后柱每枚螺钉置人操作时间平均分别为11.7、9.2 min.结论 导航注册图像不同与传统的Judet-Letoumel影像,如何正确获取标准的术中透视注册图像,是确保安全、准确实施影像导航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入选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年龄≥65岁的老年髋部骨折者,共663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下肢静脉造影明确是否发生DVT,发生DVT的患者术前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果:61例患者术前通过静脉造影确诊DVT,DVT的发生率为9.2%,均未表现出任何DVT的临床症状或体征。DVT发生距受伤的中位数时间为82 (36,125)h,距急诊就诊的中位数时间为22(8.5,48)h,入院后等待距发生DVT的中位数时间为42(19,65) h。所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血栓并发症或其他与滤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为9.2%,对于这些DVT患者,行IVC植入术可能是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人路)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问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 C型,Stoppa入路复位同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 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 min),半均出血560 mL(250~800 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 结论 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6.
目的:统计和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一般情况、治疗方式、住院费用等,充实国内股骨颈骨折相关资料,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收集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因股骨颈骨折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治疗的50 岁以上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包括年龄、合并疾病、手术时机、治疗方式、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等,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共收治50 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 794 例(男 ∶女=1 ∶2.06),年平均增长率为7.3%。患者平均年龄(69.9±10.7) 岁,年平均增长率为0.6%,合并内科疾病比例55.0%。患者入院后平均等待手术时间(6.8±4.2) d,平均住院日(12.9±4.9) d,均呈下降趋势。手术方式以空心钉内固定(41.8%)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4.1%)为主,非手术患者为146 例(7.9%), 呈下降趋势。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5 075.7±11 343.2)元,近5年保持平稳,女性高于男性,其中人工关节置换术费用增加,空心钉内固定术费用降低。结论:近年来股骨颈骨折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发病年龄逐年增长,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但平均住院费用尚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比较内固定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连续收治的5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分型和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稳定(Garden分型为Ⅰ、Ⅱ型及外展嵌插型骨折)组121例, 男28例, 女93例;年龄(77.6±8.1)岁;骨折Garden分型:Ⅰ型20例, Ⅱ型101例, 其中外展嵌插型34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Garden分型为Ⅲ、Ⅳ型、后倾角>20°的Garden Ⅱ型骨折)组421例, 男130例, 女291例;年龄(78.7±6.9)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4例, Ⅲ型403例, Ⅳ型4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病死率、再手术率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等。结果两组患者除入院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 其余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稳定组患者的住院时间[5.0 (4.0, 6.0)d]显著短于不稳定组患者[6.0 (...  相似文献   
128.
骨盆与髋臼骨折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3%[1], 多由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等高能量损伤导致。近年来,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神经和血管, 合并损伤多, 手术难度大, 骨折后致残率、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2]。本期共刊登8篇骨盆与髋臼骨折领域文章, 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9.
130.
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是指不直接显露骨折区域,采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尽可能少的侵袭性操作达到缩小骨盆容积、维持骨盆环稳定性及恢复骨盆解剖形态的目的.骨盆骨折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恢复骨盆环的稳定,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3].早期研究[4-5]提示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损伤大、出血多,且易造成神经、血管损伤,伤口不愈合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