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评价大剂量VitC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超声技术观察28例急性期及21例恢复期KD患者应用大剂量VitC静脉滴注前后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率(FMD%)的变化。结果:KD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大剂量VitC静滴后肱动脉FMD%均显著高于静滴前(P均<0.01)。结论:大剂量抗氧化剂VitC对KD急性期组、恢复期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与脑梗死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健康对照组11例,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单一危险因素者归列为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2~3个危险因素者归列为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均行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将FMD作为因变量,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作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FM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FMD较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显著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与FMD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脑梗死危险因素越多,FMD降低越显著,其中以高血压病与FMD的改变关系最密切,其次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腹股沟疝鉴别分型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对176例临床可疑腹股沟疝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记录腹股沟区包块的声像特征、血供、血液运行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的位置关系等,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经超声诊断腹股沟疝的176例患者中,与手术结果相符者17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8.3%.其中斜疝146例,疝门直径〈3 cm,疝内容物经内环、腹股沟管及皮下环至阴囊局部形成异常团状回声,可见局部腹壁变化,疝囊位于精索静脉前方,内侧可见腹壁下动静脉血流伴行,腹压增大时,疝内容物可见肠壁增厚,层次结构模糊;直疝27例,疝门直径〉4 cm,疝内容物经直疝三角右后向前不进入阴囊,仅于腹股沟区形成异常回声区,局部腹壁无明显改变,疝囊位于精索静脉内后方,疝囊外侧可见腹壁下动静脉血流束伴行,腹压增大时,疝内容物可见肠壁略变薄,层次结构尚清晰.结论 超声可根据疝门大小、腹压变化前后局部腹壁厚度、疝内容物及疝囊与腹壁下动脉位置关系等情况的观察,直观地鉴别斜疝与直疝,是术前诊断及鉴别腹股沟疝分型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4.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犬右心室容量和收缩功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测量犬右心室容量和收缩功能的可靠性.方法 使用RT3DE采集6只健康杂种犬基础状态、不同程度心功能减退状态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和收缩末期容积(RVESV),并计算右心室每搏量(RVSV)和射血分数(RVEF);同时测量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处的收缩期位移(S)、肺动脉内径、肺动脉血流频谱及其速度-时间积分(VTI).根据公式[Q=(π/4)×D2×VTI]得出肺动脉血流量(Q),比较三维容积法测定的收缩功能与S及Q的相关性.结果 RT-3DE测量的RVSV、RVEF均与S呈正相关(r=0.89;r=0.94);RVSV与Q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7).结论 RT-3DE为定量分析右心室容量和收缩功能提供了无创和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心腔声学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定量评价右心收缩功能的可靠性及寻找反映右心收缩功能的可靠指标。方法:10只犬分别在基础状态及注射心得安后于心功能减退状态下经股静脉重复注射5%声振清蛋白注射液,剂量0.08ml/kg,选取心尖四腔切面观察右心室造影剂的充盈及清除。采用拟合曲线定量分析方法获取心腔声学造影TIC参数,并分析参数在不同的心功能水平的差异。结果:随心功能的减退,时间常数(k)明显减小,而造影剂峰值强度减半时间(HT)及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延长(P<0·01)。k、HT及MTT分别与右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相关。结论:采用拟合曲线定量分析技术获得右心腔声学造影TIC,用于定量估测右心收缩功能是可靠的,其中k、HT和MTT是反映右心收缩功能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6.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评价川崎病患儿左心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评价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左心功能状况。方法恢复期川崎病患儿30例(患病组),正常儿童20例(正常组)。通过M型超声获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二尖瓣口血流频谱获得二尖瓣口血流快速充盈速度(E),左房收缩期速度(A),计算E/A;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分析软件测量心脏前间隔、后壁、前壁、下壁、后间隔和侧壁的二尖瓣环处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最大位移(D)、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左房收缩期峰值速度(Va),计算Ve/Va。并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结果患病组LVEF、E峰、A峰及E/A都在正常范围内,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各室壁的二尖瓣环处的Vs和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个室壁的平均Vs和D两组间差异也有有显著性意义;各室壁的舒张速度Ve和Va以及Ve/Va,只在少数室壁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川崎病恢复期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受损,舒张功能尚正常;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小儿纵向左室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临床及超声诊断为腹腔淋巴结炎患儿的声像图资料。结果5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均有腹腔淋巴结肿大,27例血流丰富;41例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右侧腹及右下腹,18例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在腹腔其他部位。结论高频彩超检查无创,易于重复,声像图具有特征,可作为小儿淋巴结炎临床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内固定手术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方法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8岁。手术前及内固定术后,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椎1、2间和颈椎5、6间椎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术前椎动脉血流39侧异常,25侧正常。内固定术后39侧异常者中35侧恢复正常,4侧无变化,3侧术前正常变为术后异常。结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可导致椎动脉血流变化,手术复位内固定后增加了寰枢椎稳定性,可改善椎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59.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方法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 14例正常人和 1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环 6个节段 (后间隔和侧壁、前间隔和后壁、前壁和下壁 )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左房收缩期峰值速度Va ,计算Ve Va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快速充盈速度E峰、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峰 ,计算E A值。结果 正常人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两组间E A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而扩张型心肌病组二尖瓣环平均Ve Va、平均Ve较正常组显著减低 (Ve Va :0 .89± 0 .11vs 1.76± 0 .76,P =0 .0 0 1;Ve :-4 .79± 2 .2 2vs -8.42± 2 .2 7,P<0 .0 0 0 1) ;正常组中二尖瓣环平均Ve Va与E A显著相关 (r =0 .63 ,P =0 .0 0 8) ,而扩张型心肌病组二尖瓣环平均Ve Va与E A无显著相关。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口血流频谱表现为假性正常化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可准确评价其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0.
超声心动图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明确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否对晚期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有作用.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仪测量39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及17例健康对照者冷加压试验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计算其内径百分变化率.结果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川崎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4.7%及 11.1%±3.8%,P<0.000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所诱导的冠状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崎病急性病程中是否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者冷加压前后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4.5%及0.4%±6.4%,P>0.05).结论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有川崎病病史者较健康儿童减低,提示川崎病后存在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异常.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早期治疗不能干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