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究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在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慢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在3个月的随访中,共49例发生复发。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中,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等因素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左心房前后径(OR=1.194,95%CI:1.097~1.299,P0.01)、左房内径指数(OR=2.669,95%CI:1.032~6.903,P=0.043)和持续性房颤(OR=0.071,95%CI:0.021~0.246,P0.01)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房颤类型、左心房前后径以及左房内径指数是慢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慢性房颤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应研究优化消融策略,以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在心房颤动合并稳定性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诊的心房颤动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60例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30例,实行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30例,实行华法林治疗。分析两组脑出血和脑栓塞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SF–36评分等指标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为6.67%,比对照组患者的30.0%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96.67%,比对照组患者的76.67%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选择利伐沙班对明确诊断的心房颤动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其发生脑栓塞不良事件的风险,并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Copeptin)、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AMI患者82例设为研究组,其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亚组4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亚组41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1例设为对照组。检测对比各组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分析治疗后研究组不同生存状况患者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结果 3组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TEMI亚组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均高于NSTEMI组,NSTEMI亚组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变程度患者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病变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均低于双支病变,双支病变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均低于3支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患者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分别为(851.69±114.83)pg/ml、(5.83±1.75)μg/L、(203.49±55.38)U/ml,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MI患者早期应用血清Copeptin、GDF-15、IMA水平联合检测可有效评估病情,预测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和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不仅可以显示血管壁的形态和病变性质,而且可以通过二维平面分析和三维重建对病变大小进行精确测量,为深入了解血管病变的形态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翔实可靠的信息。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对2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对这些患者20处血管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取得满意的效果,而实施护理措施的密切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血清内脂素(Visfatin)、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与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的关联性。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高血压患者146例,将其中高血压Ⅱ级74例归为观察A组,高血压Ⅰ级72例归为观察B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22例,将其中高血压前期54例归为对照组A组,血压正常68例归为对照B组。受试者均行血清Visfatin、NT-pro BNP、Hcy检测,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基线指标,比较4组受试者血清Visfatin、NT-pro BNP、Hcy水平,分析其与高血压分级的关联性。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组血清Visfatin、NT-pro BNP、Hcy水平[A组:(50.62±6.57)ng/L、(142.46±65.21)μg/L、(25.72±5.38)μmol/L;B组:(45.28±7.36)ng/L、(97.65±45.18)μg/L、(22.26±4.32)μmol/L]高于对照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观察A组血清Visfatin、NT-pro BNP、Hcy水平高于观察B组,观察B组血清Visfatin、NT-pro BNP、Hcy水平高于对照A组,对照A组血清Visfatin、NT-pro BNP、Hcy水平高于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rson检验,血清Visfatin、NT-pro BNP、Hcy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Visfatin、NT-pro BNP、Hcy水平与高血压分级具有显著关联性,随级数增加而升高,可作为评估高血压分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支架植入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防治效果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AMI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术前均给予替格瑞洛,对照组术后给予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研究组术后给予替格瑞洛与西洛他唑,连续应用1年。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术后1 d、15 d、30 d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及最大聚集率(MPAR);随访统计术后1年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狭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不同时刻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ADP途径诱导的M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术后15 d、30 d MPAR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5 d、30 d 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术后1 d(P<0.05),MPAR低于术后1 d(P<0.05),而术后15 d与30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出血、轻微出血及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与24.44%,P<0.05);两组术后1年内心功能恶化、非致死性AMI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内复发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6.67%,4.44%)均低于对照组(20.00%,17.78%,P<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有助于改善AMI病人支架植入术后血小板功能,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且有助于降低复发心绞痛及支架内再狭窄风险。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无脂代谢紊乱的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8例随机分为单用常规降压药物组(常规组,n=18)和常规降压药物与阿托伐他汀(20mg 睡前)联合用药组(联合组,n=20)。8例健康志愿者口服阿托伐他汀8周作为对照组(n=8)。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测血压并抽取外周血进行 EPCs 的分离培养,第10天对 EPCs 进行鉴定并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以评估外周血 EPCs 水平。结果 1)常规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165.8±10.3)vs(132.7±10.3)mmHg 和(163.7±10.2)vs(127.9±10.1)mmHg;加用阿托伐他汀血压下降幅度较单用降压药大[(35.7±3.4)vs(33.1±2.4)mmHg,P<0.05]。对照组服药前后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2±18.4)vs(108.4±21.6)mmHg。2)常规降压药8周后 EPC-CFU 从(8.8±2.0)升为(12.1±2.2);联合用药后 EPC-CFU 从(9.2±1.9)升为(13...  相似文献   
2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伊布利特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连续42例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3.1±6.8)岁,其中男性30例,女12例,在Carto系统指导下行环双肺静脉线性消融加左心房顶部、二尖瓣环线性及复杂碎裂电位(CAFE)消融,对术后心律未转复为窦性者(31例)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Ibutilide fumarate,1.0mg/次,10min内静脉注射,如无效,10min以后再以同样剂量静注)进行药物复律,给药后30min内转成窦性心律视为复律成功,未成功者,行电复律。测量冠状窦电极记录的房颤波平均AA间期和转复即刻及给药后2h QTc间期。结果 42例患者11例消融成功。31例术后仍为房颤者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复律,有21例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率为67.7%,平均转复时间(13.7±6.9)min(从给药始计时);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富马酸伊布利特比用药前延长平均AA间期(257.1±39.4)ms、182.5±28.9)ms,P<0.05,给药后30min的QTc间期比转复前的QTc间期缩短(496.8±39.5)ms、(442.3±30.2)ms,P<0.05。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40min后恢复正常,期间未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余41例患者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严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阿托伐他汀增加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无脂代谢紊乱的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8例随机分为单用常规降压药物组(常规组,n=18)和常规降压药物与阿托伐他汀(20 mg睡前)联合用药组(联合组,n=20).8例健康志愿者口服阿托伐他汀8周作为对照组(n=8).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测血压并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第10天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以评估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 1)常规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165 8±10 3)vs(132 7±10 3)mmHg和(163 7±10 2) vs(127 9±10 1)mmHg;加用阿托伐他汀血压下降幅度较单用降压药大[(35 7±3 4)vs(33 1±2 4)mmHg,P<0 05].对照组服药前后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 2±18 4)vs(108 4±21 6)mmHg.2)常规降压药8周后EPC-CFU从(8 8±2 0)升为(12 1±2 2);联合用药后EPC-CFU从(9 2±1 9)升为(13 6±2 2)个.两组EPC-CFU改变值[(3 3±0 6)vs(4 5±1 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服药前后EPC-CFU为(13 2±2 8)vs(16 2±3 5).3)联合组治疗前后血压下降幅度与EPC-CFU改变值呈正相关(r=0 581,P=0 007).结论 高血压可减少外周血EPCs数量,在应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增加外周血EPCs数量并进一步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冠心病病人入院B型钠尿肽(BNP)与血红蛋白比值(BHR)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我院入院行PCI术,术中至少植入1枚支架的3 026例冠心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BHR将病人分为高BHR组与低BHR组。随访3年,观察心源性死亡率(CM)、全因死亡率(ACM)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经过3年随访,高BHR组与低BHR组CM、A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相较于低BHR组,高BHR组ACM、CM发生率均明显升高。结论:BHR与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其长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