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1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辨证论治的现状。方法对北京地区288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临床中医辨证论治的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候大都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其中,血瘀痰阻(18.40%)、气虚血瘀(13.19%)、气虚血瘀痰阻(13.19%)和气滞血瘀(11.11%)最为常见。在论治方面,无血瘀证的患者应用1种以上活血化瘀注射液的占38.64%,无气虚也无阴虚的患者中应用1种以上益气养阴注射液者达到33.60%。结论气虚血瘀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证候因素,痰阻也是常见证候;临床实践存在不依据辨证进行用药的情况,有必要对辨证论治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82.
刘红旭  刘平 《北京中医药》2007,26(7):396-399
近年来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中医理论研究领域,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逐步走向成熟,芳香开窍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冠心病痰瘀互阻病机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冠心病瘀毒阻络的病机逐步受到重视,络病理论成为中医心血管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医药以活血、化痰、解毒、通络、益气等方法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易损斑块、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环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研究领域,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芎芍胶囊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再狭窄的研究均显示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大量中药研究显示,中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显示出多靶点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方面,速效救心丸等已成为冠心病心绞痛常用速效制剂;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各项措施中的贡献度亦位居前列.尽管如此,中医理论创新与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挥.  相似文献   
83.
中药静脉注射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中医学"真心痛"、"胸痹"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持续胸痛,伴烦躁闷乱、晕厥、喘促等,甚者可致猝死,是临床常见急重症.中药静脉注射制剂已广泛应用于AMI的治疗,对北京地区12家医院2000年1月-2001年3月的1 242例AMI的调查显示:379例患者接受了中药静脉制剂点滴治疗,活血、益气中药静脉点滴使用率为30.5%;在对病死率降低的影响因素中,中药静脉注射制剂继再灌注、调脂药等之后排在第3位[1].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益气破血法组方中药参元丹胶囊(SYD)对动脉内皮损伤大鼠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II(AngII)、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应用导管拉伤加高渗液损伤的方法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研究中药SYD对大鼠动脉内皮损伤后血浆ET、AngII、血清NOS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病理模型组ET明显升高,P<0.01;SYD组可抑制ET的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各组的NOS均有升高,P<0.05,P<0.01;SYD组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病理模型组ET/NOS明显升高,P<0.01;与病理模型组比较,SYD组可抑制ET/NOS的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病理模型组的AngII有升高趋势,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比较,SYD可降低AngII,P<0.05,P<0.01。结论:参元丹胶囊能调整ET/NOS比值及AngII水平,提示其对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5.
针刺攒竹穴即时降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根据经典文献记载,选用针刺攒竹穴即时降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1990年8月至1991年12月在我院急诊的高血压患者,共62例,均符合WHO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4例,女性38例,年龄在28~84岁之间。随机分为针刺攒竹穴组(治疗组)和舌下含心痛定组(对照组),各31例。针刺组高血压Ⅰ期5例,Ⅱ期21例,Ⅲ期5例;对照组Ⅰ期4例,Ⅱ期27例。两组  相似文献   
86.
提起核桃,不少人还能回忆起小时候,每当考试前吃核桃“补脑”的情景。其实,小小的核桃不但能健脑、美容,最新研究还发现,常吃核桃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保护心血管。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黄芪-水蛭”药对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Pub 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Uni Prot等数据库获得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在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和PPI网络;利用R语言对“黄芪—水蛭”治疗冠心病的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 Dock Tools和Pymol软件绘制蛋白-药物分子对接模型。结果共获得“黄芪-水蛭”药对79个活性成分、425个药物基因靶点、630个疾病靶点,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01个,PPI核心网络包含靶点76个,并得出前20位GO和KEGG富集结果,所得药物成分与靶点蛋白可成功对接。结论“黄芪-水蛭”药对起效的主要活性物质包括常春藤皂苷元、联苯双酯、熊竹素、毛蕊异黄酮、异鼠李素、芒柄花黄素、12-甲基十四烷酸甲酯、Hirudinoidine A、10-十九烯酸甲酯、11-十六碳烯酸甲酯、Hirudinoidine B等成分,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调控NPM1、HSPA5、YWHAZ、EGFR、ESR1、VCAM1、MYC等基因表达,进而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调查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的3所三级甲等中医院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建立临床调查表(CRF)及ACCESS数据库;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填表培训,经一致性检验通过,查阅病历填写CRF,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病例155例,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显示,CHF患者中证素出现频率较高的前4位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其中气虚证出现在82.5%的CHF患者中。临床实际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显示,155例CHF患者中共出现63种证型,其中只出现一次的有47种证型,而出现频次超过10次的仅有4种证型,重复率均较低。分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研究显示:心衰患者以虚实夹杂居多。从水饮证、气虚证、血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阻证、阳虚证到气滞证,LVEF值呈现依次升高的趋势;从水饮证、气滞证、气虚证、阳虚证、痰阻证、血瘀证、阴虚证到血虚证,LVDd呈现依次减小的趋势,水饮证和气虚证在LVEF和LVDd都列于左室功能较差的位置。按分类证型研究,有气虚证与无气虚证相比,LVDd更大、LVEF更小,有水饮证与无水饮证相比,LVDd更大、LVEF更小。研究显示临床实际证型复杂多样,分布趋于分散,缺乏规律性。结论:CHF常见证素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分类证型以虚实夹杂居多;临床实际证型缺乏规律性。中医证候与左室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虚证与水饮证是反映左室功能下降的重要证素。中医证候诊断亟待规范化。  相似文献   
89.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蛋白激酶C(PKC)及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探讨参元丹(SYD)的晚期药理性预适应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再灌注组、晚期假性缺血预处理组、晚期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加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组。每组10只。分别造模,取血、心肌组织。应用HE染色方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彩色病理图像分析心肌梗死面积。20倍镜下观察PKC及HSP70表达情况。结果彩色病理图像分析,SYD能够代替心绞痛缺血、缺氧刺激,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具有晚期药理性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晚期假性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加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组无PKC的表达,提示PKC未参与晚期缺血预适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晚期缺血预处理组、晚期药物预处理加缺血预处理组均有HSP70大量表达,晚期药物预处理组亦有HSP70表达,提示晚期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与HSP70有关,SYD具有独立的晚期药理预适应作用,晚期药物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的HSP70表达有SYD作用存在;SYD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与HSP70有关。结论SYD具有晚期药理预适应样心肌保护作用;SYD晚期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HSP70的介导有关;SYD晚期预适应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协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黄芪-藿香-金银花配伍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对黄芪、藿香、金银花的中药活性化合物进行检索、筛选。使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有关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作用靶点网络关系图,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化合物-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实现可视化。运用Bioconductor软件包对作用靶点进行靶点基因本体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实现可视化。结果筛选后获得黄芪-藿香-金银花活性化合物21个,潜在作用靶点181个,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共同靶点42个。化合物中活性前5位的是: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尼泊尔鸢尾异黄酮和芒柄花黄素。获得基因本体论生物功能1470条(P<0.05),基因组数据库通路144条(P<0.05),富集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RAGE)信号通路、甲型流感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美国锥虫病通路、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通路、肺结核通路等。靶点-通路网络前5位的靶点是MAPK1、RELA、MAPK8、PRKCB、PRKCA。结论黄芪-藿香-金银花配伍其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尼泊尔鸢尾异黄酮和芒柄花黄素,可能通过作用于MAPK1、RELA、MAPK8、PRKCB、PRKCA等核心靶点,调控AGEs-RAGE信号通路、甲型流感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等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研究为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