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6篇
医药卫生   9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处理 ,对失血性休克兔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和对大肠杆菌攻击抵抗力的影响。方法 :将 6 0只兔分为6组 ,每组 10只 ,第 1组为假休克组 :仅在局麻下插管加肝素 ;第 2、3组经颈动脉放血导致兔休克。 30min后 ,第 1、2组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含 1× 10 9/kg大肠杆菌的平衡盐液 ;第 2组兔给予 75g/L盐水及含 1× 10 9/kg大肠杆菌的平衡盐液 ,然后观察 3组动物的存活率。另取兔 30只 ,分组和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作同上 ,但处理所用的平衡盐液中不含大肠杆菌。以C3b受体花环及IC花环形成实验 ,检测休克后 5h兔红细胞的免疫黏附功能。结果 :高渗盐水处理组兔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的形成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治疗组 (P <0 .0 1) ;而IC花环形成率则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处理组 (P <0 .0 1)。另外 ,高渗盐水处理能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兔对大肠杆菌攻击的抵抗力。结论 :高渗盐水处理能显著增强失血性休克兔的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和对大肠杆菌攻击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SBI)后大鼠脑皮层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4(mGluR4)的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SBI组、单纯DBI组及合并SBI组,在Marm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制成SBI模型,于伤后1,6,12,24和72h进行HE染色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亚型(mGluR4)mRNA原位杂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和单纯SBI组阳性神经元数以及信号灰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DBI组和合并SBI组,mGluR4mRNA表达于脑损伤后1h即有明显增加(P<0.01),单纯DBI组在6h达到高峰,合并SBI组于12h达到高峰,此刻与单纯DBI组相比,合并SBI组亦明显增加(P<0.01)。结论:mGluR4参与了DBI和SBI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为临床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刘恩渝  费舟  章翔  陈景藻  李志刚  刘先珍 《医学争鸣》2001,22(23):2137-2140
目的:探讨8Hz130dB次声作用对大鼠脑皮质内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水平和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亚型(mGluR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7和14次组,次声作用组动物采用自制的次声压力仓用8Hz,13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2h。通过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各组脑皮质Glu的含量。利用地高辛标记寡聚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与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光镜下分别观察mGluR1在大鼠脑皮质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以及相应皮质的病理变化。结果:次声作用1次组,脑皮质内Glu 的含量开始升高,7次组显高于对照组(P<0.01),14次组低于正常值;次声作用1次组,mGluR1mRNA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7次组至峰值(P<0.01),14次组数目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形态学研究表明次声作用7次组皮质浅层有部分神经元损伤,次声脑损伤过程中,脑皮质内Glu含量的升高曲线与mGluR1表达合成增加趋势基本吻合,提示Glu可能通过其受体mGluR1产生的神经毒作用参与了次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24.
二次脑损伤鼠脑皮层mGluR3 mRNA改变及其激动剂DCG-IV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费舟  章翔  刘恩渝  白红民  梁景文  刘先珍 《医学争鸣》2001,22(23):2134-2136
目的:研究二次脑损伤(SBI)后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3亚型(mGluR3)的变化及其激动剂二碳酸环氧丙基甘氨酸(dicarboxycyclopropy1 glycine,DCG-IV)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脑损伤、脑损伤合并SBI组及其DCG-IV治疗组4组。在Marmarou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以抽血造成低血压为SBI指标。在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原位杂交和病理学研究。光镜下测计DCG-IV干预前后损伤神经元数目。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单纯脑损伤脑皮层mGluR3阳性神经元在伤后12h表达开始减少,48h降至最低(P<0.01);脑损伤合并SBI组mGluR3阳性神经元在伤后6h即减少,伤后24h降至最低(P<0.01)。形态学研究证实,DCG-IV干预能明显减轻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程度。结论:在弥漫性脑损伤和SBI所致的脑损害发生与发展过程中,mGluR3的作用可能与脑保护有关,其激动剂DCG-IV能有效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5.
李侠  章翔  顾建文  付洛安  孙强  刘先珍  王火亘 《医学争鸣》2001,22(23):2125-2129
目的构建含有PLC-γ1分子Z区(PLCZ)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将其导入SHG44胶质瘤细胞中,以探索PLC-γ1分子对胶质瘤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 方法 PCR法扩增PLCz基因,测序后克隆入pIRES-EGFP荧光蛋白表达载体中,酶切鉴定重组体. 将PLCz-IRES-EGFP片段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的相应位点,构建含有PLCz和E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包装细胞PA317,G418筛选并检测病毒滴度后挑选细胞克隆. 病毒上清感染人脑胶质瘤SHG44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PCR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Northern blot检测外源基因的转录,Western blot和荧光显微镜分别检测PLCz分子和EGFP的表达. 结果 PCR扩增得到大小约650 bp的特异性条带,序列测定结果与发表序列一致. 构建得到含有PLCz和EGFP基因的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株SHG44-PIE. PCR扩增显示目的片段已整合入细胞基因组. 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为单一的转录本. Western blot可见大小约50×103的特异性条带,荧光显微镜检测显示EGFP获得良好表达. 结论成功构建含有PLCz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获得稳定转染该载体的SHG44胶质瘤细胞株.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 SV40早期区域基因编码产物大 T抗原(Tag)的表达及与抑癌蛋白 p5 3,p Rb的相互作用在人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共沉淀结合银染色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 6 5例人脑肿瘤及 8例正常人脑组织中Tag的表达 ,并对 18例和 15例 Tag阳性瘤组织分别检测Tag- p5 3和 Tag- p Rb复合物的形成 .结果  SV40 Tag在人脑肿瘤中广泛表达 ,阳性率为 6 6 % (4 3/ 6 5 ) ,而 8例正常人脑组织均无 Tag表达 ,二者差异显著 (P<0 .0 5 ) ;分别检测 18例和 15例 Tag阳性瘤组织 ,均发现 Tag可与 p5 3,p 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 .结论  SV40 Tag的表达与人脑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SV40 Tag与 p5 3,p 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并导致其失活 ,可能是 SV40致人脑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  相似文献   
27.
透明质酸促进C6胶质瘤细胞大鼠移植瘤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源性透明质酸(HA)对C6脑胶持瘤细胞大鼠脑内移植瘤增殖及侵袭特性的影响。方法 绿色荧光光蛋白(EGFP)基因体外转染C6胶质瘤细胞,立体定向法接咎入SD大鼠脑内建立大鼠脑内移植瘤模型,其中实验A,B,C组大鼠接种的细胞琼脂悬液中分别含有50,100和150μg透明质酸,对照组接咎时不给以透明质酸,MRI定期检测移植瘤生长情况,并计算移植瘤生长潜伏期和体积倍增时间,4wk后处死大鼠作鼠  相似文献   
28.
采用Northern blot分子杂交和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人脑星形细胞瘤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所有星形细胞瘤组织均可表达3.0kb和2.2kb的PAI-1 mRNA转录物,高级别星形细胞瘤PAI-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AI-1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29.
大鼠二次脑损伤后兴奋性谷氨酸与环核甘酸改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SBI)后谷氨酸(Glu)、环核苷酸系统(cAMP和cGMP)改变及意义.方法在Marmarou模型基础上制成SBI模型,测定脑Glu、cAMP、cGMP水平变化.结果DBI后10minGlu含量明显增加(P<0.01),随后下降于24~72h达最低点,在72h持续低水平或有回升趋势;DBI后24hcAMP浓度及cAMP/cGMP比值明显下降(P<0.01),cGMP水平明显升高(P<0.01);SBI后变化趋势加剧.结论Glu、cAMP、cGMP等水平变化是DBI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因素;缺血性二次致伤因素可通过谷氨酸兴奋毒性及环核苷酸系统加重脑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0.
为探讨次声作用后鼠脑CA1区mGluR1α表达改变规律,并观察mGluR1α拮抗剂MCPG的作用。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次声作用组及MCPG治疗组,两组再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7、14次组,每组15只。用8Hz13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品2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形态改变。结果显示:次声作用1次组mGluR1α阳性细胞数即出现变化(P<0.05);7次组表达最为显著(P<0.01);14次组 减少至正常水平。MCPG治疗组mGluR1α阳性值与等数次声组之间无差异(P>0.05)。形态学研究证实,MCPG对神经元有明显保护作用。提示次声作用可通过mRluR1α介导兴奋性神经经毒作用,mGluR1α活性改变是导致次声性脑损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