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MRI定性定量研究脂肪肝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脂肪肝患者可从单纯的脂肪肝转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可能进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定性尤其是定量检测脂肪肝的存在及其程度,可以为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平扫(VNC)对肝细胞癌(HCC)显示的最佳层厚。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HCC患者腹部CT扫描的影像资料,分别获得5、3、1 mm不同层厚的常规平扫(TNC)、动脉期VNC(VNC-a)图像和门静脉期VNC(VNC-p)图像。比较3种不同层厚TNC、VNC-a和VNC-p图像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噪声(SD)。通过Bland-Altman plot散点图分析TNC图像和VNC图像的CT值一致性;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3种层厚VNC-a图像、VNC-p图像与TNC图像相比,SNR升高,S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值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两两比较,5和3 mm层厚VNC-p图像比VNC-a图像SD更低,SNR更高(P<0.05),1 mm图像VNC-p与VNC-a图像SD和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和3 mm层厚VNC-a图像和VNC-p图像与TNC图像的CT值一致性良好,其中3 mm VNC-p图像LOA界限外的数据点比例最低(1.4%...  相似文献   
63.
小肠多层螺旋CT灌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CT灌肠(CT enteroclysis,CT-E)为小肠疾病的一种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肠内结构,使肠管分段成像,通过重组可显示肠外病变。由于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并具有扫描后重组的能力,CT灌肠已成为传统灌肠的延伸及小肠的CT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碘对比剂小剂量测试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时,腹主动脉强化峰值到达时间的差异。方法60例心功能正常患者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0例,注射流率分别为4.5 ml/s、3.5 ml/s、4.5 ml/s,每组小剂量团注测试与增强剂量注射流率相同,A组与B组加20 ml生理盐水冲管,C组注射完对比剂后不用生理盐水冲管。另一组20例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D组,扫描方法及参数同A组。碘对比剂浓度为370 mgI/ml及采用电影模式增强扫描。测量每组小剂量团注测试及增强剂量团注扫描时肝门水平腹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比较两者到达最大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异。结果小剂量团注测试峰值到达时间变化范围,A、B、C组为19~24 s,平均分别为(20±2)s、(19±3)s、(22±3)s;D组为24~42 s,平均(28±14)s。增强剂量峰值到达时间A、B、C组变化范围为20~26 s,分别平均为(22±3)s、(21±2)s、(24±2)s;D组峰值到达时间变化范围为26~44 s,平均(32±14)s。A、B、C组小剂量测试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时,对比剂到达肝门水平腹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相差约2~7 s,D组3~12 s。结论64排螺旋CT进行碘对比剂测试小剂量团注与增强剂量团注到达肝门水平腹主动脉峰值时间,不同剂量和不同注射流率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接受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弥漫型1例,CT表现为肝、脾肿大和多发肿大淋巴结。局限型5例,分别位于腹膜后(n=3)、肠系膜(n=1)、盆腔(n=1),CT平扫均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4例伴有"卫星"灶,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灶,3例病灶周围筋膜增厚;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各病灶内部或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其中4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MRI检查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结论腹盆部Castleman’s病少见,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但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CT征象能否准确诊断与鉴别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腹膜后脂肪肉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DCT图像,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CT征象与两种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 肿块与肾脏交界面的肾皮质缺损、肿块内粗大血管、肾动脉分支供血及肿块内血管穿过肾实质走行仅或主要见于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P均<0.01);肾脏向前移位和肿块内非脂肪成分强化结节灶仅或主要见于腹膜后脂肪肉瘤(P均<0.01).钙化、肿块内和(或)周围出血及合并的其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腹膜后脂肪肉瘤中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征象能有效鉴别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腹膜后脂肪肉瘤.  相似文献   
67.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直肠癌术后复发或瘢痕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判断各种灌注成像参数与直肠癌术后复发或瘢痕组织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20例T3、T4期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行2次多层CT灌注成像,所有病例手术前均经肠镜证实。采用64层CT扫描机,动态电影模式扫描,所有数据经工作站软件处理,计算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血管表面通透性(PS)。比较直肠正常部位与肿瘤组织、术前肿瘤组织与手术后软组织肿块各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直肠癌组织BF值明显升高、MTT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直肠组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复发肿瘤组织BF值明显升高、MTT值明显降低;术后瘢痕组织BF值明显降低、MTT值明显升高;复发组织与瘢痕组织BF、MT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有效评价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或瘢痕组织血管灌注情况的变化,对判断直肠癌术后复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8.
影像组学在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规律,拓展其评估方法以及提高对COPD病人异质性的分析及其肺功能,恶性事件发生和治疗疗效的预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从而为COPD病人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就COPD的早期发现,肺气肿的识别、分类及评估,以及气道和心血管改变及肺部通气情况评估和COPD预测模型及其表型开发的影像组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阐述其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