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MR对比剂已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及相关研究。本文对不同种类对比剂在肝脏应用方面的过去、目前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简单介绍,旨在提高肝脏MR磁共振对比剂在临床应用及研究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及SMA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SMA相关疾病的64层螺旋CT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实质期,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结果:SMA缺血12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SMA压迫症10例,包括SMA综合征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部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7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SMA结构异常4例,包括肠系膜上动静脉畸形2例和SMA假性动脉瘤2例,分别表现为肠系膜血管迂曲扩张和囊状扩张强化影.结论:64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SMA相关疾病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 肿瘤大小约1.5~13 cm,平均(5.8±2.1)cm.15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5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13例有淋巴结肿大.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20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6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4.
脾脏炎性假瘤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的CT、MRI表现,提高CT、MRI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患者的临床、CT、MRI资料,6例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脾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序列为低信号,信号特点与纤维组织增生、灶性出血、凝固性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有关。CT表现: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界清晰的肿块,其内可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出血灶、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CT、MRI动态增强后各期强化不明显。CT、MRI可见病灶周围有不完整包膜。本组炎性假瘤病理以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间以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伴以灶性出血、凝固性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本组脾脏炎性假瘤CD68(巨噬或单核细胞标记物)均为阳性。结论:脾脏炎性假瘤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脾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31P磁共振波谱分析(31P MRS)技术监测AdCMVIL12-IRES-CKb腺病毒基因转导治疗兔VX2肝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1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取1只麻醉后,取1 mlVX2瘤细胞悬液(1×107个/ml)注射于兔后腿外侧肌肉.待肿瘤长到鸡蛋大时,切开肿瘤,剪成1 mm×1 mm×1 mm大小的组织块,将组织块以开腹包埋法接种到18只大白兔肝脏中,超声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取肿瘤组织,行HE染色.1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治疗组(6只)、对照组(6只)和空白组(6只),经耳缘静脉分别注射等量的重组腺病毒AdCMVIL12-IRES-CKb颗粒(5×1012粒/kg)、AdCMV-Empty颗粒(5×1012粒/kg)和等渗盐水,注射处理后,肌酸水溶液饲养5 d行31pMRS扫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脑型肌酸激酶(CKB)水平,超声法检测注射处理前后肿瘤的大小.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通过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肿瘤接种后15 d左右,直径增至1.5~1.7 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成像显示肿瘤周边可见供血小动脉直通肿瘤内部.兔肝脏肿瘤模型表面可见突出的瘤体,质地偏硬,标本切面见肿瘤组织呈灰白色、鱼肉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欠清楚.HE染色显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可见明显异型性.治疗组、空白组和对照组注射处理前、后肿瘤直径分别为(1.63±0.04)cm和(1.62±0.03)cm、(1.59±0.05)cm和(1.84±0.11)cm、(1.60±0.02)cm和(2.07±0.12)cm,与注射处理前比较,空白组和对照组大白兔肿瘤直径增大,t值分别为-5.291、-9.47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注射处理前后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兔肝肿瘤经AdCMVIL12-IRES-CKb腺病毒治疗后,肝组织内IL-12相关信号获得表达,但对照组、空白组未见IL-12相关信号表达;治疗组、空白组、对照组大白兔血清IL-12的浓度分别为(65.96±3.67)Pg/ml、(1.83±0.81)pg/ml、(1.60±0.76)Pg/ml,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治疗组IL-12浓度高,t值分别为48.893和36.54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空白组IL-12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肝组织CKB获得表达,但空白组和对照组未见CKB表达.与注射处理前比较,治疗组注射处理后有异常增高的典型的Pcr峰.治疗组、对照组、空白组注射处理前后的Pcr值分别为(0.23±0.14)mmol/L和(0.88±0.52)mmol/L;(0.69±0.21)mmol/L和(0.28±0.29)mmol/L;(0.19±0.19)mmol/L和(0.25±0.36)mmol/L,与处理前比较,治疗组注射处理后Pcr值增大,对照组注射处理后Pcr值减少,t值分别为-2.629、3.50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注射处理前后Pc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大白兔注射处理前后Pcr值之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6.235,P<0.05.采用LSD法对注射处理前后3组Pcr差值进行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比较,P=0.004和0.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空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兔肝脏肿瘤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肝内CKB活性可预测IL-12的表达; 31P MRS技术可用于监测AdCMVIL12-IRES-CKb腺病毒基因转导治疗兔VX2肝肿瘤.  相似文献   
26.
盆腔淋巴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盆腔淋巴囊肿的MRI表现,评价MRI对盆腔淋巴囊肿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16个盆腔淋巴囊肿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盆腔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囊肿直径3.0~7.0cm,平均大小4.5cm×3.2cm。MRI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囊壁薄而均匀,边界清晰,增强后12个囊肿壁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MRI能清晰显示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态学特征,熟悉这些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病史对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和不同病变显示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A检查肾动脉的51例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及不同病变的显示效果。29例与同期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51例患者中包括肾动脉变异12例、肾动脉狭窄27例、肾动脉瘤3例、肾动脉栓塞3例、肾动脉夹层6例。3例经手术证实,29例经DSA检查证实,19例经MRA等其他相关检查和随访证实。结果51例患者都能清晰显示变异的肾动脉、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病变,特异度100%,灵敏度100%。29例患者与同期DSA图像对比,肾动脉的变异情况、病灶的部位、范围完全一致。各种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难以完整显示血管的解剖学全貌,但能清晰显示肾动脉钙化、狭窄、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肾内梗塞灶。MIP既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又能清晰显示不同病灶。VR能完整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在发现副肾动脉和对重叠血管、动脉瘤的显示方面优于MIP,但不能显示血管腔内情况。SSD可显示复杂的血管解剖学形态,但受阈值选择的影响较大。CPR可将迂曲的肾动脉伸展,显示较直观,并可应用来测量肾动脉狭窄处的截面积。结论MSCTA可直观地、准确地显示肾动脉变异及病变。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IP和VR两者联合应用对肾动脉变异及病变显示最佳;MPR及SSD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的MRS特征,探讨MRS技术及其在外周带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4例临床及常规MRI检查拟诊局限性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癌患者均成功行前列腺MRS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其中19例行穿刺活检,5例经手术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大小、常规MRI特征、MRS检查结果,计算(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外周带与前列腺癌组织CC/C值差异。采用操作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C/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结果:早期外周带前列腺癌T2WI表现为在外周带高信号内有局灶性低信号区。MRS示前列腺外周带肿瘤组织枸橼酸盐(Cit)峰明显下降,胆碱(Cho)峰升高,CC/C值为1.40±0.33,正常外周带为0.51±0.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189,P〈0.001)。CC/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这一指标可用于判断前列腺癌(P=0.002);以0.85为阈值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100%。结论:前列腺MRS检查能反映早期外周带前列腺癌的代谢变化,对常规MRI无法明确诊断的前列腺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泰乐影增强扫描时最优的T1WI序列及成像参数。方法:对13例病例20个病灶行MR SE T1WI序列、FFE T1WI in phase序列、FFE T1WI out phase序列扫描,测量各序列肝脏病变及正常肝实质的平均信号强度,计算并比较各序列信噪比(signal/noise, S/N)、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 C/N)及对比伪影比(con trast/artifact,C/A)。结果:out phase和in phase序列图像的呼吸运动伪影最小,20个病灶中仅有2个(10%)有呼吸运动伪影,而SE序列则有8例(90%)有呼吸运动伪影。out phase序列显示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优于SE序列,显示病变比SE序列清楚。结论:FFE T1WI out phase序列为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泰乐影T1WI成像的最优序列,TR 25 ms、TE 6.9 ms、翻转角20°为其最优成像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