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p33ING1b增强骨肉瘤细胞对紫杉醇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G1基因由3个外显子组成,有4种剪接体,分别编码4个蛋白亚型:p47^ING1b、p33^ING1b、p24^ING1b和p27^ING1b。p33^ING1b是目前研究地最清楚的蛋白亚型。研究表明,p33^ING1b能够与p53协同作用,在细胞周期抑制和凋亡中发挥作用。目前,关于ING1基因在骨肉瘤化疗敏感性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很少。本研究通过探讨p33^ING1b是否能够促进骨肉瘤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并探讨p33^ING1b促进骨肉瘤化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从而为p33^ING1b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骨肉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建立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s)体外分化成熟的模型,研究CD147对OCs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使用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βligand,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OCs生成。实验分为对照组、诱导组(RANKL+M-CSF)及阻断组(RANKL+M-CSF+CD147Ab),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7在破骨前体细胞(osteo-clast precursor cells,OPCs)的表达;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OCs的分化成熟情况及Real-time PCR技术检测CD147及TRAP mRNA在OPCs中的表达变化。结果①CD147分子在OPCs细胞膜上表达。②流式细胞术测得细胞膜表面平均荧光强度对照组(159.55±1.65)、诱导24 h组(171.18±3.46)、诱导48 h组(1...  相似文献   
34.
背景:目前抗磨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节摩擦副的改进和选择,其中金属对金属摩擦副是重要的革新与探索方向之一.目的:观察兔用金属对金属表面人工膝关节假体置入动物体内的可行性及置入后12个月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自行设计完成兔膝关节假体,人工股骨和人工胫骨假体表面均为不锈钢材料,使其摩擦表面配对成为金属对金属.10 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髌骨不置换,分别置入生物型网孔假体和骨水泥固定的非网孔假体.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2个月,实验组标本大体观察可见大量骨质重建现象;两组膝关节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射线检测示两组均固定良好,无脱位及松动发生;生物力学测试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假体固定界面可见新骨形成,对照组假体与骨固定界面无新骨形成.提示金属对金属表面人工膝关节,无论是骨水泥假体还是生物型假体,均适合于在动物体内使用,置换后12个月动物实验观察见生物型假体及骨水泥假体在动物体内生存良好,多层网孔表面兔用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入动物体内的固定强度要优于骨水泥假体.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26例,共随访225例,男182例,女性43例,年龄7~ 75岁.内踝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用拉力螺钉、可吸收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双踝和三踝骨折采用内外侧双切口;腓骨骨折位置较高者用三角针、克氏针、多孔钢板螺钉、记忆合金等固定,位置较低者,则用1~2枚皮质骨螺钉或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外侧切口,用1枚拉力螺钉穿透3层皮质固定.术后根据内固定情况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并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4 ~120个月,平均38.4个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诸项内容及相关客观检查进行评分,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86.7%.结论 采用正确的路径切开,解剖复位和恢复关节面平整,并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内固定,结合适当的外固定,系统的踝关节功能锻炼,大多数踝关节骨折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6.
镍-钛记忆环抱器治疗四肢骨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记忆环抱器治疗四肢骨折的特点、机理与疗效。方法 对2001年5月~12月收治的97例患回顾性分析:锁骨骨折54例,尺、桡骨骨折30例,腓骨中下段骨折5例,肱骨骨折4例,股骨骨折3例,跖骨骨折1例。骨折通过切开复位,镍.钛记忆环抱器固定,体部置于张力侧。单纯骨折不用外固定。结果 97例患随访9~16月,均于术后3~10周达到临床愈合。54例于3~6月完全骨性愈合。结论 镍-钛记忆环抱器用于四肢骨折内固定,具有手术简单、时间短、固定牢固、骨折端血运破坏少、骨折愈合快、可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骨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 及意义.方法 对17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早期进行个体化的系统训练,对训练方法 、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出院时、3,6个月的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78例中早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4%,平均住院时间16 d,174例得到6个月以上随访,其术前、术后出院时、3,6个月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别为平均45.5分,67.2分,85.5分,93.3分,总优良率90.8%.结论 术后早期开始个体化系统化的功能康复训练能促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8.
镍钛记忆合金在管状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乔  余世明  徐栋梁 《广东医学》2004,25(4):445-446
目的 分析镍钛记忆合金在治疗各种骨折的机制和疗效。方法 应用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管状骨骨折。结果 其中 96例获得随防 ,随防时间 1~ 30个月 ,平均 8 4个月 ,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X线片复查 ,4~ 12周内多可观察骨折端有骨痂生成 ,环抱器周围骨痂包绕 ,骨痂并能较好地塑形 ,5 2例已拆除内固定接骨板。结论 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管状骨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基本可靠、术后愈合时间短 ,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是治疗管状骨骨折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186例(206足)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测量Bhler角和Sanders分型,平均随访32个月,记录术后并发症,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的后足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手术前跟骨Bhler角平均4°(-23~20°),手术后Bhler角平均26.6°(18~40°)。术后近期伤口渗液23足(11.2%),皮瓣坏死0足,远期距下关节痛27足(13.1%),足跟痛35足(17.0%)。根据AOFAS评分标准,功能评分平均86.2分,优良率82.5%。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规范治疗和软组织准备是预防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制一种兔用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观察并探讨其置换入兔膝关节内的功能情况及其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不置换.自行设计兔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股骨及胫骨假体髓内茎近端关节面4/5表层由不锈钢网围绕实心圆柱体制成,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内表面用2层不锈钢网焊接而成,用于实验组行生物学假体固定;同时制作相同形状、大小假体,其髓内茎以及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内表面光滑,用于对照组行骨水泥固定.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术后1、3、6个月处死动物取材行大体观察和x线片观察假体固定及愈合情况,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死亡1只动物,均在二次实验时补充,其余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7 d恢复正常爬行.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实验组分别是60%、80%、80%,对照组分别是60%、8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标本大体观察见大量骨重建,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无脱位及松动发生;对照组大体观察未见骨重建,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无脱位及松动发生,仅术后6个月股骨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产生应力遮挡.术后1个月实验组假体骨最大剪切强度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兔立体网孔表面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植入动物体内的固定强度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优于骨水泥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