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81.
目的 评价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CO2-SP)的临床价值。方法 36例患者均接受了CO2-SP及三维MR增强门静脉血管成像(3D—CE—MRA),评价门静脉主干、肝内分支、门静脉开放性、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建立评分标准评价两者的优越性。结果 CO2-SP时19例患者(52.8%)出现腹部轻度不适感觉,1例出现脾包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6例无不适。CO2-SP对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优于3D-CE-MRA(总评分分别为232、198分,t=4.52,P〈0.01);显示门静脉的侧支循环与3D—CE-M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评分分别为14、16分,t=0.62,P〉0.05)。结论 超细针直接法CO2-SP具有微创、安全、动态等优点,对肝内门静脉细小分支显示效果较MRI更好。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索下腔静脉CO2-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碘剂和CO2两种对比剂下腔静脉造影结果.方法 已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准备行滤器植入患者25例;所有病例在滤器植入前均采用经颈静脉或股静脉入路行下腔静脉及右肾静脉碘剂和CO2-DSA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下腔静脉CO2-DSA及碘剂造影均获得成功.下腔静脉造影图像质量:采用CO2-DSA方法,14例优,11例良;采用碘剂-DSA方法,18例优,7例良.两种造影方法未发现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及腔静脉变异病例.下腔静脉直径测量:CO2-DSA为(20.01±0.83)mm;碘剂-DSA为(20.15±0.92)mm,(P=0.00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腔静脉CO2-DSA的安全性:25例患者仅1例出现一过性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但血压、心率等指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下腔静脉CO2-DSA是可行的、安全的;下腔静脉CO2-DSA与碘剂比较在腔静脉直径测量上虽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会影响临床滤器的安全植入;  相似文献   
83.
CT导向下骨骼穿刺活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CT导向下骨骼穿刺活检的方法,安全性及准确率,资料与方法:38例骨骼病变患者,脊柱16例,其他22例,分别在CT导向下行抽吸,切割或同轴式活检。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准确率为9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导向下骨骼穿刺活检安全有效,尤其对于脊柱等特殊部位应予采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PET-CT在甲胎蛋白(AFP)阳性肝细胞癌介入术后监测碘油沉积区内残留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 选取2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后AFP降至正常,随访发现AFP异常升高,常规行上腹部CT、MR检查未能明确碘油沉积区内残留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或发现可疑影像学表现但不能确定其性质者行PET-CT扫描,依据PET-CT的结果进一步治疗,并用影像检查及AFP检查监测其治疗效果.结果 20例患者中,常规上腹部影像检查未发现肝外转移病灶而经PET-CT检出者10例,包括邻近腹壁转移4例,肺内直径约1 cm的孤立转移3例,肠系膜转移2例,手术切口转移1例;CT或MRI发现原碘油沉积区内有碘油沉积不均匀区域,但运用包括血管造影在内的检查方法均不能确定其是否为残留病灶而经PET-CT确诊者8例;CT扫描发现肝门区及腹膜后直径<1.5 cm的淋巴结但不能明确是否为淋巴结转移,经PET-CT明确者2例.采用外科手术及介入方法对检出病灶进一步治疗,除2例淋巴结转移患者AFP仍略高于正常外,其余患者AFP均逐渐降至正常,影像检查亦提示病灶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PET-CT对于AFP水平异常升高而常规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碘油沉积区残留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或无法确定可疑影像表现性质的肝细胞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5.
下肢静脉顺行性CO2 -DSA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经足背静脉行下肢静脉CO2-DSA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15例患者(15条患肢),男9例,女6例,临床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大隐静脉曲张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术后复查1例。分别用8号头皮针经足背静脉行下肢静脉CO2-DSA。结果12例造影可清晰显示下肢浅、深静脉及其交通支,血栓、血管狭窄的位置及范围,图像质量优;2例造影图像质量良;1例因脚背严重水肿,多次足背静脉穿刺未成功而致造影失败。术中3例无任何不适反应;11例出现下肢一过性不适,主要表现在足背静脉穿刺点处一过性胀痛,其中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感觉明显,停止注射不适感即除;本组未出现重度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患者。结论下肢静脉顺行性CO2-DSA安全、可行,能够满足临床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要求,尤其是对于髂静脉、下腔静脉的显示效果尤件。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通过10具尸体的局解和100例腰椎 CT 值进行测量,对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侧后方进针途径进行研究,通过50例腰椎对照摄片,设计了一适用于 L_5-S_1椎间盘穿刺的特殊体位和定位方法。结果表明:侧后方进针法为一安全的穿刺途径,但应掌握进针角度宁小勿大的原则;采用笔者设计的特殊体位可使髂骨平均下移2.0cm,同时采用较精确的穿刺点定位可提高 L_5-S_1椎间盘穿刺成功率,130例临床应用成功率达100%。作者首次测得国人与穿刺密切相关的两个穿刺参数值,还就与穿刺通道有关的解剖毗邻组织和穿刺不当可能造成的并发症进行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87.
椎体成形术中是否有必要行骨静脉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椎体成形术中是否有必要行椎体骨静脉造影.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患者共779节椎体成形,分为两组:组1为先行椎体骨静脉造影后再注入骨水泥(PMMA)共247例362节椎体,包括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35例177节椎体、椎体转移性肿瘤112例185节椎体;组2为直接注入PMMA共286例417节椎体,包括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94例288节椎体、椎体转移性肿瘤92例129节椎体.PVP后1天均作CT复查观察PMMA分布及有无椎体周围渗漏.比较两组近期疗效、PMMA渗漏情况、注入量、手术成本及术中X线辐射时间.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疼痛程度、病变部位、疾病种类及穿刺操作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组1有效为214例(86.6%),组2为258例(90.2%)(P=0.995);组1椎体周围PMMA渗漏为41节,组2为53节(P=0.995);组1平均注入PMMA量为3.74 ml,组2为4.06 ml(P<0.01);组1平均手术费用为6.77千元/节,组2为5.72千元/节(P<0.01),组2比组1节省约1.05千元/节;组1平均X线照射时间为12.93 min,组2为8.81 min(P<0.05),组2比组1减少约4.1 min.结论椎体骨静脉造影不能提高PVP疗效和安全性,相反增加了手术成本和X线照射时间.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自制Palmaz支架植入动脉后的通畅率、病理学改变、理化稳定性及支架的释放系统等。方法 自制的Palmaz支架由国产316L医用不锈钢超薄钢管制成。实验动物为正常家猪6头,植入支架共9个,部位包括:颈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置入后分别于2周、1个月、3个月造影复查,并处死取出支架段血管行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9个支架成功植入靶血管,所有支架即时复查均通畅。外死前复查8个架仍通畅。光镜及  相似文献   
8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0  
目的通过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疗效的相关因素,提高治疗技术。方法173例次,239节椎体病变,经病史、影像学或病理证实椎体恶性肿瘤行PVP术,临床疼痛症状为Ⅰ级(轻度疼痛)39例,Ⅱ级(中度疼痛)84例,Ⅲ级(重度疼痛)50例。术后采用WHO标准观察1周~1个月,平均2周。结果239节椎体穿刺失败1例1节椎体,技术成功率99.6%,共197个椎体行术前造影检查:造影剂经肿瘤破坏区向椎体外渗漏57节椎体,6例6节椎体有造影剂进入相邻椎间盘;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剂量颈椎1.5~2.5ml,胸椎为2~4ml,腰椎为2~6ml;短期内疗效显示疼痛完全缓解54.9%,部分缓解39.9%,总有效率94.8%。术后CT证实PMMA向椎体周围组织渗漏63例,包括9例引流静脉、4例椎管内硬膜囊外和3例渗漏入相邻椎间盘,47例向椎体旁渗漏,仅1例瘫痪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结论PVP短期内可明显减轻脊椎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症状。术前对脊椎恶性肿瘤的准确评估,结合术中椎体内造影,严格掌握注射时机,可提高治疗疗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再次椎体成形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再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处理首次PVP术后疼痛不缓解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骨质疏松症并椎体压缩骨折9例共9节行PVP治疗后疼痛不缓解,其中轻度压缩3例、中度以上压缩6例,包括合并囊性积液4例4节和粉碎性压缩2例2节;椎体转移性肿瘤4例共5节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2~4个月疼痛复发。均采用再次PVP治疗,术后CT观察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再次PVP技术均成功,再注入PMMA量平均为4.8ml,随访1~18个月,CR10例、PR3例。CT证实椎体周围PMMA渗漏2例,但无一例出现临床症状。2例椎体转移肿瘤分别于再次PVP后4、5个月死亡,但无明显相应病变椎体平面疼痛。结论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后疼痛不缓解及椎体内转移性肿瘤疼痛复发者,再次PVP的疗效显著。关键技术是经椎弓根穿刺至椎体内致痛区并充分充填P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