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2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支气管肺泡干细胞(BASCSs)体外分离、鉴定及其三维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为进一步研究BASCSs的相关特性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用C57BL6成年雄鼠,完整分离肺组织,1×PBS灌洗后,经支气管分次灌注Elastase酶进行消化,以锐器切碎肺组织,加入DNA酶使细胞更好地分散开。用75 μm细胞筛去除未消化的组织块,所得细胞悬液以荧光标记的CD31、CD34、CD45、SCA-1、EpCAM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分选CD31-CD34-CD45-SCA-1+EpCAM+细胞,细胞与Mlg2908细胞(小鼠肺成纤维细胞株)按(1×103):(1×106)的比例混合,以Matrigel为基质构建三维培养体系。结果通过Elastase酶消化肺组织,每只成年小鼠可得到有核细胞总数(1.6~1.8)×107个,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CD34- CD45- SCA-1+ EpCAM+细胞约占EpCAM+细胞的22%;将支气管肺泡干细胞、Mlg2908细胞和Matrigel混合培养,4d后可见克隆形成。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克隆数量逐渐减少。8d后大部分克隆直径达50 μm,形态出现分化,克隆可维持至15d。结论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分离、鉴定及三维培养小鼠BASCSs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目的:建立病人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为分析、判断和正确做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医院自设表格应用于临床科室现察使用效果.结果:客观资料以打勾(/)方式,记录的信息全面、集中,便于医护人员在短时间阅读大量信息.结论:入院评估单简单、方便、实用,况察、记录的项目明确,内容具体,避免了护士的主现判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复方当归注射液(CAI)干预拟缺血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后的条件培养液对拟缺血损伤神经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SD大鼠BMECs及皮层神经元,免疫荧光鉴定两种细胞,收集正常BMECs条件培养液(N-CM)、拟缺血损伤BMECs条件培养液(I-CM)及CAI低、中、高剂量干预后的拟缺血损伤BMECs条件培养液(IC-CM,1.25、2.5、5 μL/mL),分别作用于正常神经元和拟缺血损伤神经元,用CCK8法检测各组神经元活性、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Akt的磷酸化水平[磷酸化Akt(p-Akt)/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Erk的磷酸化水平[磷酸化Erk(p-Erk)/Erk]。[结果] 与N-CM处理组相比,I-CM处理组神经元活性显著降低(P<0.01)、Akt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Erk磷酸化水平显著上升(P<0.01);CAI干预后IC-CM低剂量处理组神经元活性、Akt磷酸化水平高于I-CM处理组(P<0.05),IC-CM中、高剂量处理组神经元活性、Akt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I-CM处理组(P<0.01),各IC-CM处理组较I-CM处理组的Erk磷酸化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CAI可通过干预拟缺血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对拟缺血损伤神经元达到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存在相关性,与MAPK/Erk信号通路关联不大。  相似文献   
74.
<正>特定年龄群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比男性患者差。这种差异在ST段抬高型AMI(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AMI(NSTEMI)是否存在并不清楚。作者应用MarketScan 2004—2007年商业和医疗保险补充录入数据库,调查了91 088例以AMI入院的患者,其中STEMI患者35 899例,NSTEMI患者55 189例,年龄18~89岁。STEMI  相似文献   
75.
目的:报道241例 CT 引导立体定向活检技术和结果。方法:局麻或全身麻醉下行脑内病灶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本组241例阳性活检率为97.92%,肿瘤发现率为86.71%,无手术死亡与严重并发症,活检部出血3例为1.24%,绝大多数病人活检后进行了同位素瘤内放疗。结论:该方法能取得很好的组织学诊断,并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满意。讨论了立体定向活检时应注意的问题和禁忌证、适应证。  相似文献   
76.
大鼠趋化素样因子2 mRNA在心肌梗死大鼠心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趋化素样因子2(rCKLF2)的mRNA在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组织的表达。方法: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心肌梗死后1d、3d、1周、2周、3周(每个时间点各5例),取心肌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提取组织总RNA,逆转录后行竞争性PCR,了解rCKLF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rCKLF2 mRNA在梗死心肌周边区的表达于术后上调,并呈动态变化,1周达峰值,为正常的6.7倍。结论:CKIF2可能参与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7.
微侵袭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应用微侵袭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方法获取颅脑深部病变组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CT或MRI与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对605例脑深部病变患者进行精确定位、活检,其中450例用CT或MRI目测靶点坐标定位,15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工作站,自动计算靶点坐标和规划活检手术入路。结果 活检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脑肿瘤组织者537例(88.76%),炎性病变组织者30例(4.96%),其他病变组织18例(2.98%),另有20例(3.31%)未能提出可供病理学确诊的依据,阳性诊断率为96.69%。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2.15%),死亡2例(0.33%)。结论 经影像学引导的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是神经内外科获得颅脑深部病变定性诊断安全而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抑制异常增殖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人结肠腺癌细胞LS180上清液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体外共培养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CV304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及其受体(b FGFR)、HSPG2、p53、c-myc mRNA水平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VEGF、VEGFR(KDR)、b FGF、b FGFR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共培养细胞模型中,0.66、0.33 mg/L浓度的HSYA对血管生成促进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b FGF及其受体b FGFR和癌基因c-myc及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多糖HSPG2的mRNA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对抑癌基因p53 mRNA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0.66、0.33 mg/L浓度的HSYA对血管生成促进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b FGF及其受体b FGFR的蛋白表达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HSYA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抑制共培养模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调控VEGF及其受体、b FGF及其受体、HSPG2、c-myc和野生型p53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揭示HSYA可能是潜在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培元解郁方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对色氨酸(Tryptophan,TRP)-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途径的调节。方法:急性应激造成小鼠抑郁模型,采用Noldus Etho Vision XT9系统采集分析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采用HPLC-MS/MS技术检测脑组织色氨酸、犬尿氨酸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色氨酸2,3-双加氧酶(Tryptophan 2,3-dioxygenaes,TDO)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急性应激可以引起小鼠不动时间延长,肝组织TDO活性增高,TDO mRNA表达增多。天丝饮、培元解郁方能缩短小鼠不动时间(P0.05),降低TDOmRNA表达数量,天丝饮尚有明显的抑制喹啉酸(Quinolinic acid,Q)作用。结论:天丝饮、培元解郁方具有抗抑郁药物样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减少急性应激后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C)的含量,降低TDOmRNA的表达有关;天丝饮表现出明显的抑制神经毒性的作用可能与调节KYN代谢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分析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行抗凝治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NA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沉淀检测判定患者是否存在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水平,分别以单纯V因子突变为观察A组33例,单纯蛋白S、蛋白C低下为观察B组34例,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为对照组36例,记录三组在给予抗凝治疗的第3、7、15 d的血栓弹力图参数及INR、APTT的水平,研究比较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与脑静脉窦血栓抗凝有效性的关系。结果: 观察A组在抗凝治疗第3、7、15 d时凝血反应时间(R)延长水平不明显、血凝块形成速率(K)延长水平不明显、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减少水平不明显及凝血功能指标INR升高水平不明显、APTT延长水平不明显,与对照组及观察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仅在抗凝治疗3 d R延长水平、K延长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在抗凝治疗第7、15 d时R延长水平明显、K延长水平明显、MA减少水平明显及INR升高水平明显、APTT延长水平明显,但和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V因子Leiden突变的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差,对于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最好,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的抗凝有效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