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治疗胃酸相关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治疗胃酸相关性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60例患者分别给予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或法莫替丁片,20mg,bid,疗程14d。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各临床症状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反酸症状的完全缓解时间,法莫替丁组优于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组外,其他症状的完全缓解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是治疗胃酸相关性症状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NEAT1(LncRNA NEA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标本为胃癌组(n=125),以癌旁组织标本为正常组(n=12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ncRNA NEAT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胃癌患者分为LncRNA NEAT1高表达组(n=86)与低表达组(n=39),观察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分析LncRNA NEAT1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胃癌组LncRNA NEAT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LncRNA NEAT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位置及肿瘤直径无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LncRNA NEAT1高表达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体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COX分析显示LncRNA NEAT1表达水平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ncRNA NEAT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同时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对照组加用胞磷胆碱钠,治疗前、治疗后7d及14 d检测患者血清SOD、MDA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SOD活力较治疗前明显增强,MDA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可有效保护机体SOD活性,降低血清MDA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其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是造成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常规溶栓治疗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较低,死亡率较高[1].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有效的拮抗血小板作用,减少血栓负荷和提高溶栓成功率,降低死亡率[2].我们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内皮细胞微粒(EM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ERKl/2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HUVECs分为不同浓度EMPs作用组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磷酸化ERK1/2和ICAM-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 EMPs可诱导HUVECs ICAM-1 mRNA和蛋白及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增加,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均P<0.01);阿托伐他汀及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显著抑制EMPs诱导的HUVECs ICAM-1 mRNA和蛋白及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ERK1/2信号通路抑制EMPs诱导HUVECs ICAM-1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RCC1基因的DNA甲基化对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116例,接受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类联合的方案化疗至少6周期。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对胃癌手术标本进行XRCC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检测,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年龄、是否淋巴结转移、不同肿瘤直径、不同分化程度、是否接受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之间XRCC1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接受化疗和未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42.82±3.57)个月和(25.68±4.90)个月,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生存期更长(χ~2=7.208,P=0.07)。化疗有效组的平均甲基化率为51.60%,化疗无效组为38.3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1基因的DNA甲基化率与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呈正相关,是潜在的预测胃癌患者化疗有效性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釜底抽薪散涌泉穴敷贴联合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对照组用抗病毒或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扁桃体消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9.
严华  李韦  程显隆  魏锋  马双成 《中国药事》2018,32(4):463-468
目的:总结近年来蒲黄监督检验工作中发现的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为蒲黄药材真伪鉴别、质量标准完善提供建议。方法:基于掺杂、增重、染色问题,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杂质检查、总灰分检查及金胺O染色检查方法,分析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现行标准在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试验结果可见掺杂、增重的样品必然伴随有染色问题,现行的质量标准在蒲黄掺杂、增重、染色方面有较为全面有效的检测手段,但在标准执行中常因问题错综复杂,而标准检验项目承接不明确,造成判定结论裁决困难的问题。建议细化蒲黄药材质量标准,增订草蒲黄的质量标准,完善蒲黄质量标准,并建立蒲黄炮制品(包括炒蒲黄和蒲黄炭)的质量标准,以便更全面地控制蒲黄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20.
纳洛酮治疗急性中毒性昏迷8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华 《临床医学》1998,18(6):30-32
纳洛酮在急诊医学方面已广泛应用,收到较好效果,我们从1991年4月~1997年4月应用纳洛酮治疗重症酒精中毒、催眠药中毒及有机磷农药中毒昏迷,取得很好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从1991年4月~1997年4月间急诊收治重症酒精中毒、镇静催眠药及有机磷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