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针对厚顶煤夹矸顶板传统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垮落威胁严重的问题,以信湖煤矿81采区818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原始支护参数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了厚顶煤夹矸顶板下"三心拱U型钢棚+锚索梁+锁腿梁"复合支护技术,解决了巷道支护的难题.井下试验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复合支护后,巷...  相似文献   
52.
全煤阶煤的正己烷分次萃取及萃取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煤中小分子化合物在整个煤阶中的赋存方式及溶出规律,采用正己烷溶剂对年轻褐煤至无烟煤八种煤样进行分次萃取,分析了一定时间段内各煤样萃取率的变化规律,并对各次萃取物进行GC分析.结果表明,煤中小分子化合物的三种赋存形态即游离态、微孔嵌入态及网络嵌入态,在整个煤阶中具有普遍规律性;不同煤阶煤的累积萃取率与累计萃取时间均服从对数函数关系;分次萃取率及总萃取率与碳含量均呈现椅子形曲线关系;正己烷可溶小分子化合物中的Ⅱ型分子最容易析出,Ⅰ型分子次之,Ⅲ型分子最难溶出,且Ⅰ型分子仅在烟煤中才有显现;煤的变质过程基本符合煤的三大变质反应过程即芳构化反应过程、裂解碎化加氢稳定反应过程和缩合反应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53.
童亭煤族组分的溶剂萃取及萃取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己烷、甲醇、丙酮和氯仿4种溶剂对童亭煤经CS2/NMP混合溶剂萃取和反萃取所分离的3个族组分(沥青质组分、精煤和萃余煤组分)进行索氏分级分次萃取,以FTIR和GC为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各组分萃取物的结构特征和其中小分子的赋存规律。结果表明:各族组分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差异显著,沥青质组分在正己烷中有很高的萃取率,而精煤则在丙酮中有大量物质被溶出,萃余煤在氯仿中表现出较高的可溶性;各族组分可溶物在溶出行为和组成结构上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各族组分可溶物中均有小分子化合物存在,且这些GC可检测的小分子主要集中于一定的保留时间区域内;不同族组分中的小分子的赋存形态具有相似性,且这种赋存形态是影响小分子溶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4.
从煤大分子结构模型、分子间结构模型和复合结构模型3个方面对煤的十几种典型结构模型进行了归类,对各模型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和简要评述,并引入了我国学者新近发表的若干煤结构模型概念,指出其中的煤嵌布结构模型是目前煤化学界所提出的最为系统和全面的关于煤复合结构的概念描述,其研究过程反映了该嵌布结构模型是煤组成结构本质的一种自然体现,对煤溶解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煤的黏结性等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5.
通过向萃余煤中添加黏结剂,按正交试验在设定条件下加压成型,炭化制备得到平板状炭膜,初步探讨了七个因素对炭膜孔隙率的影响,根据极差分析结果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借助比表面积孔径测定仪对孔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型压力对炭膜的孔隙率影响最大,炭化终温保持时间的影响最小;最高孔隙率为23.29%;以中孔为主,孔径集中分布在2...  相似文献   
56.
通过在金水四分场勘探获得的数据 ,对煤层距次玄武安山岩的距离和精煤挥发分进行回归分析 ,归纳出精煤挥发分与次安山玄武岩和煤层之间距离的函数关系 ,再通过这种函数关系反算出煤的变质界限 ,对本区及邻区煤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针对釜式空气氧化改质系统,分析了烟气析出排放过程的内部机理,提出了煤沥青空气氧化过程中烟气挥发速率模型,通过积分法对模型进行变换,并用作图法检验模型.在空气用量为1.0L/min,氧化温度分别为340,360和380℃的条件下制取了氧化沥青,并得到这3种条件下的模型参数分别为0.0858,0.1241和0.1404.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可靠的.  相似文献   
58.
童亭亮煤CS2溶剂分次萃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CS2为溶剂对童亭亮煤进行了按时间段分次取样的索氏溶剂萃取,采用GC/MS对各次萃取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长链正构烷烃具有十分明显的低碳(约在C12-C22之间,其主峰碳位多变,但多以C16或C17为主峰)、中碳(多以C26或C27为主峰)和高碳(多以C31或C32为主峰)三大系列分布特征;中低碳正构烷烃在溶出特定阶段(约600 h左右)发生奇碳优势分布;长链烯烃的溶出具有后期性和爆发性特点,且与奇碳优势分布的长链烷烃相伴共生,两者可能有着一致的来源物质并在溶出时集中释放;GC/MS可检测小分子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于煤结构中,即处于煤表面或大孔隙中的游离态、嵌于微孔之内的微孔嵌入态和囿于大分子网络或交联网络结构之中的网络嵌入态.  相似文献   
59.
孙昊  江春  秦志宏 《煤炭转化》2006,29(4):29-33
为了研究煤中可溶有机质的存在方式与溶出行为,采用石油醚和CS2两种溶剂对徐州镜煤进行分级分次萃取,并以FTIR对各次萃取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溶剂萃取物重要基团FTIR吸收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均呈波形曲线变化规律;石油醚萃取时溶出的主要是煤中以游离态存在的可溶分子,脂肪族成分和含OH(-NH)的成分是其主要产物,且均以中、长链的成分为主;而CS2萃取除溶出游离态的可溶分子外,还可以渗入煤孔隙中溶出孔隙内的可溶分子,且可溶物中有大量的某种特定链长的脂肪族成分存在,而含OH(-NH)的成分则以短链的为主.  相似文献   
60.
重质碳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贤勇  宗志敏  孙林兵  秦志宏  赵炜 《化工进展》2006,25(10):1134-1142
介绍了重质碳资源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资源,其高效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制约重质碳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问题是人们迄今缺乏对其中有机质大分子组成结构的了解。评述了以分子煤化学理论作为指导,利用可分离和非破坏或轻度破坏性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质碳资源中可溶有机质,特别是有机大分子成分的组成结构及研究进展,可以为开发从重质碳资源中直接分离高附加值化学品和定向转化重质碳资源为洁净和高热值燃料及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新工艺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