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介绍了活性炭纤维的特点,阐述了活性炭纤维在处理大气污染物、废水,以及作为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活性碳纤维的表面改性是提高活性炭纤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活性炭纤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应注重研究和开发活性发纤维优良的导电性、耐热性、耐高温等方面特定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43.
为了研究煤族组分含量及热解特性与原煤热解流动性的关系,将炼焦煤全组分分离后各族组分收率Y_(DMC)、Y_(LMC)、Y_(HC)、Y_(LC)和疏中质组奥阿膨胀度(a+b)_(LMC)对lg F_(wa)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解释变量的筛选,并从族组分组成结构角度解释了不同族组分对原煤流动性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重质组在原煤中起到"骨架"作用,是阻碍原煤流动性的主要组分,其含量是影响煤流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密中质组虽然是促进煤流动性的主要组分,但其含量对原煤流动性只起到辅助作用。对原煤流动性来说,只需要适当的密中质组产生胶质体液相起到"润滑"作用即可;密中质组与重质组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共同决定了原煤流动性,而轻质组含量、疏中质组含量及其性质(膨胀性)对原煤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4.
45.
以童亭煤重质组族组分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研究了碱炭比对活性炭孔结构及其吸附亚甲基蓝和苯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AC-4有最大的比表面积(3 752 m2/g),对2 00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吸附量达到最大,为1 996.74 mg/g,吸附率高达99.84%;而活性炭AC-2对120 mg/L的苯酚溶液吸附量达到最大,为107.08 mg/g,吸附率高达89.23%。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和苯酚有不同的吸附机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以孔隙填充为主,而对苯酚的吸附则以π-π相互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6.
煤中致粘组分与不粘组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二硫化碳-N-甲基-2-吡啶烷酮(CS2-NMP)混合溶剂对五种不同阶煤进行了萃取,考察了煤的可溶性与粘结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煤的可溶性与粘结性密切相关,由此提出了煤中主要存在的“致粘组会”和“不粘组分“的概念,即煤在CS2-NMP中的萃取物为致粘组分,萃余物为不粘结分。  相似文献   
47.
两种亮煤用CS2-NMP溶剂抽提后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童亭亮煤和洼里亮煤在CS2 - NMP混合溶剂中的可溶性,重点考察了原煤,萃取物,萃余物在工业分析、真密度和黏结指数方面的联系;同时运用红外光谱( FTIR)现代分析技术对原煤及其萃取物和萃余物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中主要存在两种组分即“致黏组分”和“不黏组分”的概念,并据此对胶质体液相的来源作了初步解释.最后得出了萃取物中主要是煤中富含脂肪族和酚,醇,醚结构的组分,而萃余物中主要是富含缩合芳环的组分.  相似文献   
48.
以童亭原煤经全组分分离所得的疏中质组为原料,蒙脱土为添加剂,通过简单的炭化过程制备了蒙脱土/泡沫炭复合材料.其微观结构与2种典型泡沫炭微观结构不同,是一种新型的球形泡薄壁结构.研究蒙脱土添加量对泡沫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抗压强度和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蒙脱土与原料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所制备的泡沫炭孔隙率降低,体积密度...  相似文献   
49.
50.
采用CS2/NMP混合溶剂和反萃取剂,将徐州夹河煤在常温常压下分离为萃余煤组分、沥青质组分、精煤组分和轻质组分四大族组分,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混合溶剂萃取、反萃取过程进行了追踪研究,主要探讨了族组分中精煤组分和沥青质组分形成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精煤组分和沥青质组分均是以微纳米颗粒形式从煤大分子基质悬浮到萃取液中,两种颗粒在后续反萃取过程中均发生融并现象.以深灰色呈现的精煤组分颗粒在加入反萃取剂后,融并为网孔状或表层均一的块体;以灰白色(或亮白色)呈现的沥青质组分颗粒在加入反萃取剂前后由分散聚集变为高度聚集,进一步融并成表面极为光滑均一的块体,最后经历了合并和长大的过程,于少量NMP中重新分散成大小均匀的小球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