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13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煤系高岭土作为我国特有的自然资源,其储量丰富、性质独特,经开采深加工后,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煤系高岭土的稀相悬浮态煅烧以及流化床动态煅烧、超细方法、表面改性等深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2.
煤系高岭岩合成4A分子筛过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煤系高岭岩合成4A分子筛的工艺路线和条件,结晶过程中的形态和动力学变化进行探讨,指出可以不经过成胶和老化阶段,直接由偏高岭石晶化形成4A分子筛。  相似文献   
63.
高岭土是一种在工业上应用广泛的非金属矿,纳米高岭土由于粒度特别小,在造纸、塑料及油漆行业用途广泛。本文综述了高岭土插层一剥片的研究历程、进展以及不同的剥片方法。  相似文献   
64.
分别以高岭石--二甲基亚砜插层复合物和高岭石--尿素插层复合物为前驱体,采用多次逐步置换插层方法制备高岭石--甲醇插层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测定不同插层阶段产物的结构,对不同前驱体制备高岭石--甲醇插层复合物的置换插层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前驱体不同,其置换过程行为不一样。以高岭石--二甲基亚砜插层复合物为前驱体,甲醇分子首先以分子状态进入层间,随着置换次数和时间的增长,逐渐以化学键结合于层间,表现为变化较大的层间距;以高岭石--尿素插层复合物为前驱体,甲醇分子直接以化学键结合于层间,表现为比较稳定的层间距。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甲醇分子主要与高岭石晶层中的内表面羟基发生作用,形成新的化学键接枝于高岭石层间。  相似文献   
65.
采用机械研磨和表面改性的方法,制备了硅烷接枝高岭土粉体。利用粒度分析仪、红外光谱分析和沉降性能测试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机械研磨提高了硅烷与高岭土的反应活性,使其在液体石蜡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与直接改性高岭土相比,沉降体积由3.2mL提高到7.6mL。将高岭土原矿、直接改性高岭土和磨剥改性高岭土分别与聚乙烯熔融共混制备复合材料。研磨改性高岭土对聚乙烯具有良好的补强性能,并且在填充量为10份时达到最佳,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聚乙烯提高了3.7MPa。  相似文献   
66.
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X)等技术,研究了准格尔煤田大饭铺煤矿6号煤层夹矸中富铝矿物的种类、相互关系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夹矸中富含勃姆石(60%)和高岭石(40%),光学显微镜下两者具有明显的共生关系,能谱面分析(Mapping)图像中可见Si元素与Al元素富集部位不同,两者分异现象明显;夹矸中勃姆石主要是由高岭石脱硅蚀变而来的,勃姆石主要分布于高岭石晶层之间和晶粒表面周围,并逐渐向高岭石内部蚀变。  相似文献   
67.
根据传统煤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首先结合煤矿企业特点,构建了一套煤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遗传算法和BP算法结合,设计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全国11家煤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数据对评价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验证评价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8.
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以及热重-热流-红外光谱同步分析等手段,对山西晋城地区的9号煤层夹矸及底板进行了矿物学研究,发现夹矸和底板中主要黏土矿物为铵伊利石/蒙脱石间层、伊/蒙间层、高岭石和钠云母,含有少量的伊利石。铵伊利石/蒙脱石间层矿物EG片X射线衍射图谱中1.033 nm(铵伊利石的d (001))左侧的子峰明显高于右侧的子峰,NH+4变形振动引起的红外特征吸收峰(位于1 427.09~1 433.34 cm -1)以及在加热到561 ℃左右会有大量NH 3产生均是区分于其它黏土矿物的重要标志。铵伊利石/蒙脱石间层属于热液蚀变黏土矿物,是在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条件下,有机氮以NH+4释放出来并替代K +参与伊蒙间层矿物的伊利石化作用而成,形成温度在350 ℃左右。  相似文献   
69.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采自哈尔乌素矿区6号煤层中的4个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分析。通过对红外光谱曲线的分峰拟合,可以得到样品中官能团种类与含量的信息。结果表明:哈尔乌素矿区6号煤中苯环二取代是芳香烃的主要结构;亚甲基、甲基、次甲基含量依次降低,煤中烷基侧链较多,支链化程度高;羟基的主要存在形式是自缔合羟基氢键;在醚氧、羰基和羧基三种含氧官能团中,醚氧的含量最高。通过对样品红外结构参数和最大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相关性的探讨,发现红外结构参数的变化与煤化作用过程第一次跃变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0.
为寻找优质、价廉、适合合成FCC催化剂用的后备高岭土资源,以淮北煤系高岭土为原料,采用原位晶化法进行了合成NaY分子筛试验。结果表明,提纯后的淮北煤系高岭土在导向剂添加量为9%、晶化时间为24 h、晶化温度为95℃、合成体系的给料硅铝比为9.72、合成体系的碱度为2时,合成的NaY分子筛结晶度为32.9%,硅铝比为2.15,具有完好的晶型和较高的热稳定性,且孔隙发育,达到了制备炼油催化剂的要求。试验结果为以淮北煤系高岭土为原料合成FCC催化剂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