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8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医药卫生   438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目的  分析中国皮肤癌的发病趋势并分别估计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估计中国皮肤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皮肤癌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皮肤癌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均上升。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男性AAPC为2.8%(95% CI: 2.6~3.0),女性AAPC为3.0%(95% CI: 2.8~3.2);基底细胞癌男性AAPC为4.2%(95% CI: 3.9~4.4),女性AAPC为4.0%(95% CI: 3.7~4.3);鳞状细胞癌男性AAPC为3.7%(95% CI: 3.5~3.9),女性AAPC为2.9%(95% CI: 2.7~3.0)。此外,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表明无论男女,皮肤癌的发病风险均随年龄增长和年份推移而增加,且较晚出生的队列的发病风险均低于之前出生的队列。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皮肤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越大、出生越早且生活在当代的人其发病风险更高。应重视皮肤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2.
目的 :以荧光标记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食管癌及其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相关的差异基因片段。方法 :结合GenomyxLRTM DNA测序 /差异显示系统及GenomyxSCTM 荧光图象扫描系统 ,以及配套的FluoroDD和HI EROGLYPHmRNAProfileKit,采用荧光标记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进行检测。结果 :从人食管癌及正常食管粘膜组织间 ,同时直接分离出了相关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片段 74条。结论 :该技术方便、快捷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筛选和鉴定人原发性食管癌组织的相关基因 ,揭示食管癌的癌变机理。方法 :用高效、灵敏的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 ,以食管癌及相应的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对照 ,通过对其基因表达的比较 ,找出差异条带 ,利用ReverseNorthernDotBlot、DNA序列分析和NorthernBlot,并结合mRNA原位杂交技术对被筛片段进行鉴定。结果 :①在实验中分离、鉴定了 74条差异片段 ,其中包括正常组织表达而癌组织中不表达的差异片段 5 4个 ,癌组织中表达而正常组织不表达的差异片段 2 0个。②其中 1个片段C5 7(337bp)在GenBank数据库中没有发现同源的已知基因或片段 ,推测其可能为食管癌相关基因。③经NorthernBlot检测C5 7在癌组织中有表达信号。④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5 7在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 (74% )。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C5 7可能是新的食管癌相关的候选癌基因 ,它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4.
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例如定制型假体、可延长假体等,以及不断采用的新技术,例如瘤骨灭活方法、血管重建技术、骨移植技术等,突破了以往手术的一些禁忌范围,成为恶性骨肿瘤治疗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保肢治疗的疗效也有不少人质疑,应在适应症选择上慎重.  相似文献   
65.
杨鹤  牛三强  陈东颖 《安徽医学》2023,44(5):582-585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PE)孕妇血清miR-204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对其病情的判定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PE孕妇的临床资料为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PE组44例和重度PE组16例,另选取同期在医院行常规孕检的52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孕10~13周血清miR-204、HIF-1α水平。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PE孕妇病情为重度的影响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iR-204,HIF-1α水平对重度PE的预测价值。结果 重度PE组血清miR-204、HIF-1α水平高于轻度PE组及对照组,且轻度PE组血清miR-204、HI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iR-204、HIF-1α水平为PE孕妇病情为重度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04、HIF-1α水平预测PE孕妇病情为重度的AUC值(95%CI)分别为0.818(0.697~0.906)...  相似文献   
66.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进行预防医学实践,是医学教育史上的一项改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服务为前提的服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农村教学基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治不防”的被动局面.这种改革符合我国“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onchial rupture from blunt thoracic traum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6 9年 6月— 1999年 6月我院收治的 31例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患者 ,全部行胸部X线摄片、支气管断层、支气管镜检查。并对其外科治疗和并发症进行探讨。结果 通过支气管断层、支气管镜检查全部得到明确诊断。 2 6例施行端端吻合术 ,4例施行全肺切除术 ,1例用带血管蒂的肋间肌、肋骨瓣修补破裂成功。 1例术后死于呼吸困难综合症 ,其余 30例效果满意。本给 81% (2 5 31)为延迟诊断与治疗。典型临床表现有 :皮下气肿、呼吸困难、伤后昏迷间期。X线表现 :纵隔气肿、气胸、萎陷肺下垂症、肺的阴影增宽。结论 支气管镜是最实用、最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术中使用支气管镜可较容易地找到支气管破裂处。术后肺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68.
逆转录法制备地高辛标记的食管癌cDNA探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制备食管癌cDNA探针用于Reverse Northern Blot筛选差异基因片段。方法:提取食管癌组织总RNA,通过逆转录反应,用地高辛标记为cDNA探针。结果;所制备的探针灵敏度高达0.01ng/L.结论:用该方法制备cDNA探针快速、经济,所需模板RNA量少,可用于大规模初筛差异基因片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
目的:筛选和鉴定人原发性食管癌组织的相关基因,揭示食管癌的癌变机理。方法:用高效、灵敏的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以食管癌及相应的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对照,通过对其基因表达的比较,找出差异条带,利用Reverse Northern Dot Blot、DNA序列分析和Northern Blot,并结合mRNA 原位杂交技术对被筛片段进行鉴定。结果:①在实验中分离、鉴定了74条差异片段,其中包括正常组织表达而癌组织中不表达的差异片段54个,癌组织中表达而正常组织不表达的差异片段20个。②其中1个片段C57(337bp)在GenBank数据库中没有发现同源的已知基因或片段,推测其可能为食管癌相关基因。③经Northern Blot检测C57在癌组织中有表达信号。④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57在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74%)。结论:食管癌组织中C57可能是新的食管部相关的候选癌基因,它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0.
菝葜三种提取物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研究菝葜的活血化瘀药理作用.方法菝葜水煎液(Ⅰ)、正丁醇萃取物(Ⅱ)、正丁醇萃取剩余物(Ⅲ)高(100g/kg)、低(50 g/kg)剂量对小白鼠灌胃给药7 d后,眼眶取血,采用凝固比浊法测定APTT、PT,采用derive法测定FIB;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数,采用比浊法体外测定Ⅰ、Ⅱ、Ⅲ对人血小板的聚集功能Ma、M1、V1的影响.结果100 g/kg剂量的Ⅰ和Ⅲ能显著延长APTT(P<0.05),50~100 g/kg剂量的Ⅲ能使FIB显著增加(P<0.05),而50 g/kg剂量的Ⅱ能使FIB显著减少(P<0.05).稀释8倍后的Ⅰ和Ⅱ能抑制体外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特别是对V1的影响更显著(P<0.01),但三者对血小板数无明显影响.结论菝葜具有明显活血化瘀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延长内源性凝血时间及影响纤维蛋白原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