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赵宝红 《实用医技杂志》2021,(2):204-205,F0003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的特点是肝内外胆道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是婴幼儿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病因,未经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通常在2岁之前因为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而死亡[1]。胆道闭锁的病因多而复杂,目前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胆道闭锁的肝纤维化机制不单是胆道梗阻继发的肝纤维化[2],肝纤维化程度是影响胆道闭锁预后的主要因素,了解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助于提高认识改善预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可以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使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的沉积促进肝脏的纤维化,是肝纤维化最重要的诱导因子之一[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肿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具有调节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在血管形成和组织重塑中起重要作用,而肝纤维化往往与血管增生并存,近年来发现VEGF与肝纤维化也存在相关性[4]。本研究通过研究TGF-β1及VEGF在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TGF-β1及VEGF在胆道闭锁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和机制,为临床诊断及评估患者病情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脱细胞粘膜基质的热原试验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ISO10993.12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Part 12:Sample preparation and reference materials,使用离心法消除样品浸提液的悬浮颗粒,使用动态浊度法验证离心条件是否会影响浸提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附录XIID热原检查法检测脱细胞粘膜基质的热原试验是否合格。结果 本实验中采用的离心条件不会影响样品浸提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热原试验合格。结论该产品可以采用此离心条件进行热原检测。  相似文献   
13.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不仅影响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对唇颊区的美学表现及患者适应性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种植体周围足量的角化龈宽度可减少菌斑堆积及局部牙槽嵴的吸收,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因此,规避角化龈不足的风险、掌握不同的角化龈处理及增量方法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治疗临床出现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中用于角化龈增宽的术式主要有根向复位瓣术、游离龈移植术及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等。文章旨在介绍种植体周角化龈宽度不足的风险因素及各类角化龈增宽手术的临床操作要点,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激光促进氟保护漆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与氟保护漆联合应用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方法 将24个牙本质块随机分为A、B、C、D4组,均用37%H3PO4处理表面。A组作为对照。B、C、D组均涂以一薄层氟保护漆,然后D组标本经Nd:YAG激光照射。以正常刷牙力度同时刷C、D2组牙本质块10min。所有标本以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并照相。结果 A组显示大量牙本质小管口开放,管口直径约2~3um。B组显示牙本质表面被氟保护漆均匀覆盖。C组显示氟保护漆大部分被刷去。D组显示仍有超过80%的牙本质小管口被氟保护漆所封闭。结论 在同样的刷牙条件下,将Nd:YAG激光与氟保护漆联合应用,仍有大部分牙本质小管口被封闭。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含锌(Zn)活性涂层,并评价其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以机械抛光纯钛试样作为对照组(CP组);经MAO技术处理的纯钛涂层试样根据钙(Ca)含量不同分为高钙组(H-Ca组)、低钙组(L-Ca组),以及在低钙组的涂层中加入锌元素的低钙加锌组(L-Ca-Zn组)。每组32个试件。将4组试样材料与MG63细胞复合培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噻唑蓝(MTT)比色试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评价材料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及矿化的影响。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结果在实验检测期间,H-Ca组试样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矿化作用均优于L-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L-Ca-Zn组与H-Ca组可以看出,在实验检测初期H-Ca组试样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矿化作用优于L-Ca-Zn组;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Ca-Zn组试样细胞的增殖水平和ALP活性与H-C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L-Ca-Zn组和L-Ca组可以看出,在实验检测初期L-Ca-Zn组试样对成骨细胞的作用与L-C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Ca-Zn组试样显示出较L-Ca组试样具有更好的提高成骨细胞活性的作用(P<0.05)。结论采用MAO技术制备的含锌活性涂层纯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及矿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机用镍钛锉去除根管旧充填物能力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0.04锥度的镍钛锉去除根管旧充填物的能力.方法将30颗单根管前牙分成A、B、C三组,每组10颗.用K型锉行根管颈备、牙胶尖+氧化锌侧压法充填.放置30天后用不同的方法去除根管旧充填物A组为K型锉+氯仿组;B组为镍钛锉+氯仿组;C组为单纯应用镍钛锉组.记录操作时间、氯仿用量.将牙根纵劈,立体镜下观察牙根整体及其不同水平的残留物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根管整体的残留物量,C组少于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其余的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操作时间,B、C两组均少于A组(P<0.05),B、C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氯仿用量少于A组(P<0.05).结论同K型锉相比,机用镍钛锉去除根管旧充填物更为完善且操作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与离子束辅助沉积(ion beam assisted deposition,IBAD)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对钛种植材料表面微形态及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IBAD技术,在MAO钛材料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将钛种植材料按照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分为机械抛光组(S0)、MAO组(S1)和MAO与IBAD相结合组(S2),以S0作为对照组。利用表面形貌仪分析3组材料表面形貌及粗糙度,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铺展状态;采用MTT法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检测不同处理方法对材料成骨活性的影响。所得数据利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S2组材料表面粗糙度略小于S1组;复合培养5d后,S2组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组;10d后,2粗糙组ALP活性显著高于S0组。结论:MAO与IBAD技术相结合,在MAO表面制备HA活性层,能够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促进成骨细胞的矿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LIFECORE种植系统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8月至2009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采用LIFECORE种植系统修复缺失牙的患者113例,共植入种植体221枚。其中有1例患者的1枚种植体于种植术后6个月时因松动取出,其余112例220枚种植体均于2009年6月前完成上部结构修复。行固定修复110例(215枚种植体),活动修复2例(5枚种植体)。观察时间最长4年,最短3个月。结果    完成上部结构修复的112例患者中,108例对种植义齿修复后的效果表示满意,4例出现修复后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后2例满意,2例表示可以接受。LIFECORE种植体修复后观察3个月至4年,累计存留率为97.1%。结论    LIFECORE种植系统修复缺失牙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种植体骨结合理论的提出及钛种植材料的应用,口腔种植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种植体5年成功率已达95%以上,但临床失败病例也偶有发生;同时,因骨结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近年来,对于如何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形成、缩短种植治疗周期、确保种植体持久稳定地行使功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目前,应用动物实验模型进行种植体-骨界面的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研究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主要就种植体骨结合过程、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形态计量学及显微CT在种植体-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不同冠根比的种植单冠修复体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种植单冠修复的152例患者,共172枚螺纹状种植体。计算种植体冠根比(crown-root ratio,CRR),将所有种植牙按照CRR≤1和1<CRR<2分为两组。统计两组种植牙5年累计存留率,并测量两组种植牙在修复后3个月、1年、2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数值。结果 共有5例患者5枚种植体脱落,CRR≤1组和1<CRR<2组种植牙5年累计存留率分别为96.52%和9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种植牙在修复后3个月、1年、2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冠根比的种植单冠修复体5年累计存留率、周围骨吸收量均无明显差异,冠根比CRR≤1和1<CRR<2种植单冠修复体的短期临床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