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94篇
医药卫生   18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影像学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LMCA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LMCAA患者,男3例、女3例,1例成人、5例婴幼儿。6例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多排螺旋CT(MDCT)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例超声提示左冠状动脉内径偏细,起源显示欠清晰,不除外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例超声提示左冠状动脉近段发育细,似壁内走行、开口狭窄;另4例超声仅提示二尖瓣脱垂并大量反流,冠状动脉未探及异常。5例经MDCT明确诊断为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1例不除外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重度狭窄或闭锁。6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均明确诊断为LMCAA。结论 LMCAA属罕见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可提示该病;CT对多数患者可明确诊断;心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LMCAA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估双侧塑料支架植入治疗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内镜治疗的最佳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地区2家内镜中心近2年来38例采用经内镜双侧塑料支架植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包括支架放置成功率、有效引流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双支架组操作成功率为89.4%,有效引流率为86.8%,术后早期并发症为18.4%,支架通畅率为15.8%,患者中位生存期29周。结论:双侧塑料支架植入治疗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安全可行并有较高成功率,可有效降低黄疸,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治疗胆道合并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2月,对24例同时存在胆道和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患者完成胆道支架、十二指肠支架置入,其中介入中心10例患者行经皮肝穿刺造影完成胆道金属支架置入(percutaneoustranshepaticinsertionofbiliarystent,PTIBS),14例消化内镜中心患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放置胆道金属支架(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guidedbiliarystent,ERCP.BS),其中1例失败后改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外引流术不纳入随访研究。胆管支架置入术后1周完成十二指肠支架置入。观察手术成功率、临床症状缓解率、并发症、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期等指标。结果联合支架置入成功率95.8%(23/24),梗阻症状消失率87.0%(20/23);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术后1周胃出口梗阻评分(2分6例,3分17例)较术前(O分6例,1分17例)明显改善(Z=-4.796,P=0.000)。胆道支架通畅时间(73.9±5.3)d,生存时间(93.0±4.9)d。十二指肠支架再发梗阻率17.4%(4/23)。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胆道、十二指肠支架联合置入治疗恶性胆道、十二指肠梗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4.
<正>患者,男,30岁。因"反复右腰部隐痛,伴发热6天"于2012年6月1日入院。患者自述6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腰部疼痛,为阵发性隐痛,无放射痛,伴有间断性畏寒、发热,体温最高达39℃,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脓尿,亦无恶心、呕吐、腹痛、咳嗽、咳痰等。患者曾自服退烧药(具体不详)未见好转,于5月31日在外院行B超检查示"右肾多发结石并右侧肾盂重度积水",未做特殊治疗。患者既往无外伤、手术、输血史。体检:体温38.7  相似文献   
75.
目的本研究利用切卵大鼠骨丢失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补肾方对骨基质结构的影响,探讨补肾方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的调控机制。方法建立卵巢切除大鼠动物模型,运用骨骼影像学、骨组织病理学和骨生物力学等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补肾方对骨丢失大鼠骨密度、骨代谢、骨生物力学性能和骨结构的影响。结果补肾方能够对抗因雌激素缺乏导致大鼠骨量的丢失,骨结构的恶化和骨生物力学的减退,同时补肾方还能够改善骨内Ⅰ型胶原交联形式的组份。结论补肾方似乎可以通过改善骨基质结构,从而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  相似文献   
76.
文题释义:3D打印:3D打印技术开创了增材制造的生产方式,即依照3D设计蓝图可将金属粉末等原材料逐层堆积而制成最终产品,擅长构建形状结构复杂的产品与个体化定制,制作特异性假体或植入物,供植入以达到重建等目的,在骨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钛合金骨小梁:是以钛合金粉末为原材料,采用金属3D打印技术通过金属微粒逐层熔融叠加生成的一种类人体骨小梁三维空间网孔结构,其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和人体的松质骨骨小梁极为相似,作为人工植入假体的表面结构,具有非常出色的骨长入效果。 背景:3D打印钛合金多孔结构以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已经在骨科植入假体设计与临床应用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涂层假体相比,钛合金骨小梁结构具有骨长入快和骨长入好的优点。为了保证骨科植入物的安全,目前多采用实验方式确定骨小梁结构的拉伸、剪切疲劳和弯曲疲劳强度。 目的:通过力学实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骨小梁多孔结构的力学性能。 方法:①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拉伸试件实验:设计并制备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拉伸试件,骨小梁结构的丝径为0.28-0.35 mm、孔径为0.71 mm、孔隙率为73%。检测钛合金骨小梁结构的拉伸强度,分析其失效机制,同时分析不同打印位置对骨小梁拉伸强度的影响。②数值模拟实验: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包括骨小梁理论结构的拉伸试件实体模型,模拟骨小梁试件的拉伸破坏过程。 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拉伸试件的极限载荷分布在39.55-47.11 kN之间,等效极限拉伸应力分布在62.79-74.53 MPa之间,拉伸破坏的结果为网状结构断裂,说明钛合金骨小梁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②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拉伸试件实验与数值模拟实验均显示,骨小梁试件受到拉伸破坏时的破坏形式为丝径断裂,不会在骨小梁与钛合金实体的结合面发生断裂;③数值模拟实验中骨小梁试件的拉伸破坏载荷低于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拉伸试件,造成该差异的原因主要为:3D打印骨小梁试件的丝径(280-350 μm之间)大于骨小梁的理论丝径(142 μm),而孔径(孔隙率75%)小于骨小梁的理论孔径(孔隙率96%)。 ORCID: 0000-0001-7000-2093(张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7.
78.
本文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10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9.
背景:大鼠肾移植模型足器官移植和肾脏相关疾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目前已有多种建模方式,但这些模型在移植时间、移植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目的:拟建立一种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的单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模型分析实验,于2008-03/06在复旦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Wistar大鼠作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各60只.方法:切取供体左侧肾脏作为供肾,分别以供体腹主动脉、左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肾输尿管以5-0带针线牵引插入膀胱,吻合缝针破口完成尿路重建.肾包膜下切除受体原有双肾.统计移植时间和移植成功率.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时间、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动静脉吻合和尿路重建时间、移植失败率及原因、受体大鼠存活率.结果:手术时间100~140 min.其中供肾热缺血时间8~10 s,冷缺血时间40~60 min.移植成功率为85%,失败原因分别为吻合口狭窄伴血栓6.67%、吻合口出血5%,感染1.67%,不明原因1.67%.结论:实验建立的建模方法简便、可靠,明显缩短热缺血及尿路重建的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0.
王翔 《江西中医药》2007,38(3):50-50
笔者自1998~2005年,运用健脾化瘀消臌汤为主,配合适量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5例,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均经CT或B超确认并除外肝癌.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37例,女8例,年龄24~7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