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4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分析面螺钉固位的种植义齿单冠修复体螺钉松动的原因。方法对237人262颗磨牙及双尖牙的单牙种植体进行单冠面螺钉固位修复,其中牙冠的面固位螺钉有两种不同形态,记录牙冠稳定性的临床资料,并从螺钉形态、牙位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锥形螺钉与直角螺钉在修复体稳定性上有统计学差异。分组比较时,前磨牙组中两种螺钉有统计学差异,直角螺钉更稳定;直角螺钉组中前磨牙组更稳定。结论直角型面固位螺钉的稳定性优于锥形螺钉,双尖牙的稳定性优于磨牙。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血小板裂解液(PL)对根尖乳头干细胞(SCAP)增殖的影响,为PL代替胎牛血清(FBS)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镜观察SCAP的生长特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物,用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将SCAP分为四组,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PL(2%、5%和l0%)和10% FBS.培养第1、3、5、7d后用MTT检测各组SCAP的增殖情况.结果:流式细胞分析表明SCAP表达CD73、CD90和CD105呈阳性,CD14、CD34和CD45呈阴性.SCAP骨向分化呈阳性.2% PL与10% FBS组之间细胞增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PL组与10% FBS组之间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SCAP的增殖方面,2% PL与10% FBS的作用相近.5% PL强于10% FBS.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不同粘接剂及表面处理方法对氧化锆陶瓷与粘接剂的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较大氧化锆瓷片和较小氧化锆瓷片派对,随机分成12组,每组10对.粘接剂选用Ketac Cem Easymix、Rely X luting、Bifix QM和Panavia F,对氧化锆的表面分别喷砂、硅烷化或喷砂联合硅烷化处理,并进行剪切粘接强度测试.结果:在使用Ketac Cem Easymix和Rely X luting时,喷砂提高了粘接强度(P<0.01).在使用Bifix QM和Panavia F时,喷砂、硅烷化或喷砂联合硅烷化处理提高了粘接强度(P<0.01).表面处理相同时,Panavia F与氧化锆的粘接强度高于其它粘接剂(P<0.01).结论:使用Panavia F联合喷砂加硅烷化处理的粘接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本研究测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牙齿数字模型的轮廓变化,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牙体硬组织的定量变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胃食管反流病和正常人群各15名,分别制取0和6个月数字模型,比较牙齿表面形态变化.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正常人群各15名,其中1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失访,共580颗牙齿纳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平均牙齿表面硬组织缺损(12.07 ± 1.85)μm高于正常人群组(3.23 ± 0.48)μm,牙齿硬组织缺损量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t=3.193),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牙齿的咬合面、腭/舌面硬组织缺损量大于颊面.结论 6个月临床观察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牙齿表面硬组织缺损量大于正常人群.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牙齿的咬合面、舌/腭面硬组织缺损量大于颊面.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含氟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复合物(CPP-ACP)在体外对酸蚀牛牙釉质耐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新鲜拔除的牛下切牙40个,每个牙冠唇面形成5mm×5mm的釉质窗,其余部分由抗酸指甲油涂抹封闭,将釉质块样本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使用20%磷酸溶液酸蚀;C组经酸蚀后使用CPP-ACP再矿化处理;D组则经酸蚀后使用含氟CPP-ACP再矿化。每组分别采取以上不同处理方式后进入磨损循环,每个循环磨损3600次,共4个循环,总计磨损次数14400次。使用三维白光干涉表面形貌仪,测定每个样本磨损深度,比较各组磨损量的差别。结果 D组磨损量小于C组,C组及D组磨损量均低于A组和B组,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含氟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复合物可以提高酸蚀牙釉质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比较根管重塑后纤维桩核系统及传统铸造桩核修复薄弱根管前磨牙的疲劳抗折性能.方法 将16颗实验牙截冠后制备成薄弱根管,随机分为2组,A组根管重塑+预成纤维桩+树脂核修复;B组传统铸造桩核修复.所有样本全冠修复并进行5000次冷热水循环及30万次循环加载,再以3mm/min的速度静加载至折裂发生,记录2组试件折裂发生时的加载强度、折裂模式.结果 抗折载荷分别为A组1.79±0.26KN和B组2.35±0.22K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多见可再修复性折裂,B组多见破坏性折裂.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根管重塑后纤维桩核系统修复薄弱根管的疲劳抗折强度不及传统铸造桩核修复,但其折裂模式更有利于牙根的保护.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初步评价新型氧化锆陶瓷预成根管桩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收集61例上颌中切牙或尖牙病例,均采用非金属桩+树脂核+全冠修复,其中27例用新型氧化锆陶瓷预成根管桩,34例使用目前临床常用的石英纤维桩。对上述病例修复1年后进行复查。结果 2组患牙均无粘膜过敏反应,且牙齿松动度、牙周探诊深度,X线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未出现预成根管桩松动脱落的病例,存留率均为100%。结论新型氧化锆陶瓷预成根管桩和树脂核直接修复前牙缺损初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8.
目的 通过对不同垫底厚度上颌前磨牙全瓷嵌体修复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了解垫底厚度对全瓷嵌体修复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建立垫底厚度分别为0.5mm,1.0mm和1.5mm的上颌前磨牙邻(牙合)面缺损嵌体修复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3种垫底材料,应用ANSYS10.0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分析应用3种不同厚度垫底时,嵌体和剩余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 随着垫底厚度的变化,嵌体、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最大拉应力,以及粘结剂层的最大剪切力均发生变化.嵌体的最大拉应力、粘结剂层的最大剪切力随着垫底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垫底厚度为0.5mm时牙釉质中的最大拉应力最小,而牙本质中的最大拉应力最大.使用不同垫底材料时,随垫底厚度增加,嵌体中的最大拉应力上升的幅度有所不同,玻璃离子垫底组上升的幅度最大,复合体组次之,树脂垫底组上升幅度不明显.结论 弹性模量较低的垫底材料其厚度的变化对嵌体应力改变的影响明显,弹性模量高的垫底材料其厚度的变化对嵌体应力改变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高强度玻璃纤维增强新型不饱和聚酯基树脂(unsaturated polyester,UP)桩核的制作方法及机械性能的测试。方法:1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后注入连续高强度玻璃纤维,合成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桩核。2制作出长度19mm,直径13mm的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桩核9支。3测试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桩核的机械性能,包括弯曲强度、弹性模量。结果: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桩核的弯曲强度1060MPa,弹性模量27.7GPa,与牙本质的弹性模量相近似。结论: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桩核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再进一步的临床生物安全检测后,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桩核将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初步探讨人健康牙周组织龈沟液中细胞因子的普遍水平,为确立诊断指标及后续研究提供正常标准范围参考。方法选择牙周组织健康者每人4~8颗后牙(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检查相关临床指标,测定龈沟液分泌量,并通过微量龈沟液炎症标志物组合的Luminex液相芯片多因子检测体系测定19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包括3种集落细胞刺激因子、7种白细胞介素、6种趋化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干扰素-γ。结果检测到人健康牙周组织中209颗后牙(第二前磨牙103颗、第二磨牙106颗)龈沟液分泌量及所含19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论初步确定人健康牙周组织龈沟液中与骨代谢密切相关的19种细胞因子的大致标准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