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建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收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治疗者15例,术前摄头颅定位CT,利用相关CT软件(e-film)对颧骨复合体在3个方向上的移位情况进行测量分析。CT数据由PACS系统刻出光盘后.利用efilm软件在个人电脑上完成测量。测量以对侧健康颧骨和其他正常骨骼为参照.计算两侧颧骨与其他骨骼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差值为骨折位移数据,根据数据指导手术。术后复查CT并测量,与术前数据进行对比,评价疗效及测量效果。结果:15例单侧颧骨复合体患者的CT测量结果显示,术前位移以向后移为主(平均5.48mm).多伴有内移(平均1.40mm),向内或向外转位,个别病例可有向外移位或下移。术后位移基本消失或减少至〈2mm。对向后和向内位移进行手术前后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P〈0.01。15例患者术后均达到三维对称和基本对称,骨折一期愈合,功能活动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CT测量可以实现对颧骨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准确性高,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建立的测量方法操作方便,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82.
颌骨内神经鞘瘤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分析11例颌骨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3年1月--2002年2月间经治的11例颌骨内神经鞘瘤患者,从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8例良性者行彻底刮治加烧灼术;2例下颌骨恶性者行扩大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1例上颌骨恶性伴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行上颌骨扩大切除加中厚皮片修复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结果 5例位上颌骨(1例恶性),6例位下颌骨(2例恶性);其X线表现有一定特异性,术后除1例上颌骨恶性者于11个月时死于广泛多发性转移外,其他10例随访7—122月无复发。结论 颌骨内神经鞘瘤临床上少见。CT、MRI及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手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一般良好;辅助放疗、化疗与否,尤其是伴发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无多大价值。  相似文献   
83.
Parry-Romberg综合征19例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回顾分析Parry-Rom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并探讨5种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腹股沟真皮脂肪瓣、大网膜瓣、背阔肌瓣、前锯肌瓣、背阔肌-前锯肌-蒂双瓣)行颜面萎缩畸形整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9例Parry—Romberg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程、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游离组织瓣的选择、术后随访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不同组织瓣行颜面萎缩畸形充填整复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本组病例中男性9例,女性l0例。年龄12-48岁,中位年龄23岁。右侧11例,左侧8例。病程4-16a,中位病程9a。病损涉及半侧颜面组织,如皮肤、皮下组织、肌、软骨及骨.造成部分或全部萎缩。结果 19例患者全部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其中腹股沟真皮脂肪瓣ll例,大网膜瓣4例,背阔肌瓣2例.前锯肌瓣1例,前锯肌瓣 背阔肌-蒂双瓣l例。所有组织瓣均经血管吻合,除l例腹股沟真皮脂肪瓣因术后感染发生部分坏死液化外,其余均全部成活(94.7%),术后随访6个月-5a,除3例因局部臃肿等原因需行二期修复外.颜面凹陷畸形得到满意修复。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移植技术矫正Parry-Romberg综合征颜面萎缩畸形,恢复和重建颜面形态和丰满度,有着良好的效果。腹股沟真皮脂肪瓣具有供区隐蔽,组织供应量大,且其吸收有一定自限性等特点。最多用于这种畸形的填塞修复。前锯肌或联合背阔肌瓣,由于可以同期进行神经吻合的动力性修复,且血管蒂解剖恒定.值得推荐应用。而大网膜瓣由于需剖腹.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而拒绝,宜作二线选择。  相似文献   
84.
目的:对1420例颌面创伤病例进行临床回顾分析.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5-2006年间因颌面部创伤住院的1420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明确发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和伴发损伤.结果:1420例颌面创伤病例中,男女比例为3.24:1;21~30岁(36.22%)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道路交通伤(42.07%)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颧骨(41.83%)和下颌骨(29.50%)为骨折高发部位;发生创伤超过3周后才获得治疗的病例占43.6%.结论:道路交通伤在目前仍为主要的致伤原因,颧骨和下颌骨为最常见的创伤部位,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因治疗不及时以及治疗不当造成牙颌面畸形,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比较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颅外支架式牵引成骨术 (RigidExternalDistraction ,RED)前后上下颌骨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及牙颌关系变化 ,评价RED治疗上颌发育不足效果。方法 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2 2名 ,其中男性 1 4名 ,女性 8名 ,平均年龄为 1 5 3岁。所有患者在改良高位LeFortⅠ型截骨术基础上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测量RED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下颌骨位置及牙颌关系各项指标 ,用配对t检验比较RED术前术后变化。 结果 RED前后SNA角、NA与FH夹角、Ptm至S距离、Ptm至A距离、上中切牙至腭平面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至腭平面距离、SNB角、面角、颌凸角、下颌平面角、ANB角、Y轴角、NA与AMe比、覆牙合和覆盖变化具高度显著性差异。 结论 RED用于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可有效地延长上颌骨长度和高度并使之前移 ;下颌骨则顺时针旋转 ,上下颌骨间位置和比例更为协调 ,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方向更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86.
目的回顾分析11例颌骨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993年1月~2002年2月间经治的11例颌骨内神经鞘瘤患者,从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8例良性者行彻底刮治加烧灼术;2例下颌骨恶性者行扩大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1例上颌骨恶性伴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行上颌骨扩大切除加中厚皮片修复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结果5例位上颌骨(1例恶性),6例位下颌骨(2例恶性);其X线表现有一定特异性,术后除1例上颌骨恶性者于11个月时死于广泛多发性转移外,其他10例随访7~122月无复发。结论颌骨内神经鞘瘤临床上少见。CT、MRI及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手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一般良好;辅助放疗、化疗与否,尤其是伴发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无多大价值。  相似文献   
87.
颈部异位胸腺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部异位胸腺极少见,我科(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于2001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2个月,汉族,以“左颈部肿块20余天”收治入院。患儿于出生后40d偶然被发现左颈部肿块,无异常哭闹、吞咽及呼吸困难,肿块大小变化亦不明显。患儿一般情况正常,无传染病接触史;系第一胎,足月顺产;无外地长期居住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及类似病史,其父母均健康。入院后全身检查、心电图及血常规均正常,胸片无明显异常,未见胸腺消失或肥大影像。专科检查:左颈上部膨隆,表面皮肤颜色正常,肿块约3cm×2cm大小,质软,边界欠清,动度可,颈部淋…  相似文献   
88.
海绵状血管瘤或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头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 ,约占整个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50% ,浅表型约占2/3,深部型约占1/3。深部以腮腺嚼肌区较为常见 ,本文收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从1999年1月~2001年2月收治、采用手术与Nd:YAG激光治疗的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12例 ,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例 ,男5例 ,女7例 ;年龄最小为7个月 ,最大42岁。病损部位单纯在腮腺嚼肌区8例 ,合并颊部1例 ,颞部2例 ,腭部1例 ;肿瘤直径最小为3.0cm×2.0cm ,最大为10cm×8…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的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1998年5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NF1患者15例,分为局限型和巨大型两类,均行多学科计划性手术。结果每位患者手术1~5次,平均2.6次。15例病变4例近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除暂时性面瘫2例,涎瘘、视力下降各1例外,其余未发生明显术后并发症。15例患者术后随访1.5~6.5年,4例近全切除者未发现残留病变明显再生长,其余11例发现残留病变有不同程度再生长,但目前均尚未引起新的功能和美观问题。结论 NF1是一种神经源性疾病,病变通常较难完全切除,而次全或部分切除又常导致残留病变再生长。我们建议进行多学科计划性手术治疗,对局限型病变力求近全切除,巨大型病变若不能近全切除,则以改善功能障碍和畸形为主。长期随访和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监控残留病变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90.
带血管髂骨-肌-皮瓣游离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带血管的髂骨及其复合移植受到了临床普遍的重视。我们自1981年5月以来施行带血管髂骨-肌-皮游离复合瓣整复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及畸形共13例,现初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