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72.
<正>正颌外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技术发达国家兴起,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的临床分支学科。它的发展与成熟使先天性、后天获得性的颅颌面畸形患者容貌改变,呼吸、咀嚼、语音等功能的恢复已成为现实,也极大的推动了口腔颌面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
74.
75.
腮腺肌上皮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伊丽1唐友盛1王英2肌上皮瘤来源于腺上皮肿瘤,较少见。目前,国内报道均为组织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临床报道尚少见。1991年1月~1993年12月,我科手术切除腮腺肿瘤328例,经病理证实为肌上皮瘤16例,其中1例为肌上皮...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睡眠状态下气道阻塞模式及压力变化与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20例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同步进行上气道压力测定和多导睡眠监测,分析波形变化,并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单纯软腭平面阻塞占15%(3/20),软腭与舌根联合阻塞占85%(17/20)。呼吸暂停末最大负压值与呼吸通畅时最大负压值之间的差值(Ap)与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指数(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LT)、平均呼吸暂停时间(MT)、最低血氧饱和度相关,并获得了回归方程:△p=-48.740 0.591AHI 0.397LT。结论:上气道压力测定是一种较为准确的定位诊断方法,对于进一步理解OSAS的病理生理改变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77.
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前后的咬合力变化情况。方法:临床收集1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利用T-ScanⅡ(牙合)力测量系统在术前一周内、术后3月和术后6月(牙合)力测定。分析患者的总(牙合)力(TOF)、MIP/MAX指数、(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的位置(COF)及其咀嚼时的最大位移距离(MCOF)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颧骨复合体骨折术后3个月时总(牙合)力有所上升,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已有显著差异(P<0.05),此时咀嚼功能已有提高。MIP/MAX指数略有下降。不对称指数术后呈下降趋势,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均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P<0.01)。术后(牙合)力中心点位置逐渐趋向正常,咀嚼时(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距离有下降趋势,在术后6个月时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表明患者的咀嚼功能有所提高.结论:T-scan-Ⅱ能定量评价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对颧骨复合体患者的咀嚼功能的变化,术后患者的总(牙合)力及平衡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8.
目的:应用鼻翼-牙槽改建矫治器对唇腭裂新生儿进行早期鼻部治疗,观察该矫治器对鼻翼、鼻小柱的矫治效果。方法:10例在早期行鼻翼-牙槽改建的唇腭裂患儿作为治疗组,10例未经任何术前矫正者作为对照组。在矫正前(T0)、唇裂术前(T1)、术后2周(T2)、术后半年(T3)分别拍摄鼻部照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鼻翼、鼻小柱的对称性。结果:治疗组T0-T1、T1-T2,两侧鼻不对称率减小(P<0.05),T2-T3两侧鼻不对称率增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鼻不对称率的改变值在垂直方向上有显著差异(P<0.01),水平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翼-牙槽改建矫治器可明显改善鼻部对称性;术后半年,患侧鼻部有复发趋势,但其鼻翼拱形仍较理想。  相似文献   
79.
计算机辅助牵引成骨术的模拟和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并应用计算机辅助正颌外科模拟系统(CASSOS 2001)模拟,预测上颌骨牵引成骨术,评价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1例男性,14岁唇腭裂术后上颌严重发育不足患者,应用CASSOS 2001系统作术前头影测量分析,手术和牵引方向模拟,牵引后面型预测,实际牵引成骨治疗后的头影测量分析等,手术模拟中分别进行了Le Fort I型截骨术和Le Fort Ⅱ型截骨术的模拟。对多项头影测量作了比较。结果 牵引前后数据比较显示,面中部凹隐畸形获得了显著改善;手术模拟与实际术后结果比较显示,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后牵引成骨术所获得的面型改善可以达到正颌外科Le Frot Ⅱ型截骨前移后的效果。结论 上颌牵引成骨对于严重的上颌骨局部畸形,尤其是唇腭裂术后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治疗方法:CASSOS 2001系统不仅为正颌外科手术,也为牵引成骨治疗提供了一种对医生和患者都有极大帮助的模拟和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建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收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治疗者15例,术前摄头颅定位CT,利用相关CT软件(e-film)对颧骨复合体在3个方向上的移位情况进行测量分析。CT数据由PACS系统刻出光盘后.利用efilm软件在个人电脑上完成测量。测量以对侧健康颧骨和其他正常骨骼为参照.计算两侧颧骨与其他骨骼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差值为骨折位移数据,根据数据指导手术。术后复查CT并测量,与术前数据进行对比,评价疗效及测量效果。结果:15例单侧颧骨复合体患者的CT测量结果显示,术前位移以向后移为主(平均5.48mm).多伴有内移(平均1.40mm),向内或向外转位,个别病例可有向外移位或下移。术后位移基本消失或减少至〈2mm。对向后和向内位移进行手术前后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P〈0.01。15例患者术后均达到三维对称和基本对称,骨折一期愈合,功能活动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CT测量可以实现对颧骨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准确性高,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建立的测量方法操作方便,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