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定量UPPP手术及其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的UPPP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我科自行建立的上呼吸道测量、分析系统.进行阻塞部位和程度检查;同时摄发/i/音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腭咽闭合点,按一定的比例切除多余的软腭。对18例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PSG监测和头影测量分析及语音评价,检验本法的效果。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88.89%.18例患者术后睡眠呼吸暂停、睡眠质量和睡眠低氧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头影测量分析显示:18例患者腭咽闭合功能良好,患者术后进食无呛咳。语音检测显示:18例患者手术前后语音功能无显著差异。结论 UPPP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精确计算软腭切除量。计算机辅助的定量UPPP,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2.
<正> 舌、口底为口腔恶性肿瘤常见发病部位,且极易向邻近区域侵犯,术后缺损所引起语言、吞咽的严重功能障碍众所周知,为恢复这类病员的功能和外形,舌的再造成了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历来探讨的一个课题。我科自1981年以来,采用大块胸大肌肌皮瓣和背阔肌肌皮瓣进行整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3.
组织细胞增生症X—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4例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临床分析,发现本病以男性多见。儿童及青年易罹患,以下颌骨病变为多见。临床上在考虑囊肿、恶性肿瘤的病人,以及拔牙创经久不愈、牙龈溃疡而原因不明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但最后诊断仍依靠病理切片。本病局限型病损应作手术,多发性以及复发性病员应考虑综合治疗(手术加放疗及化疗)。除勒—雪氏病外,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64.
面中部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坚强内固定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斌  徐兵  唐友盛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10):524-526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治疗时机,手术方法以及坚强内固定(RIF)的应用。方法:对1998年12月至2001年5月97例面中部骨折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X线片、CT和三维CT综合评价复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除1例因Medpor材料植入后感染重新手术取出,2例术后咬He部分紊乱,3例有个别He干扰外,其余伤口愈合良好,美观及功能恢复满意,手术满意率达93.8%。结论:治疗面中部骨折应根据骨折具体情况设计适当的切口,精确复位后行坚强内固定(RIF),此法具稳固性好,咬He关系稳定、感染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65.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背阔肌肌皮瓣多以带蒂方式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但有一定缺点。本文论述了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有关问题。方法 我科自1981年以来,所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均以胸背血管为蒂,切取肌皮瓣后,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未行植皮。不能直接拉拢关闭者,创面减张缝合后,覆以碘仿纱条,任其二期愈合。结果 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类缺损45例,成功41例,成功率为91.1%。结论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提供的软组织量充足,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某些大型缺损的修复。也可一分为二,修复面部贯通缺损。其缺点是术中需变换病人体位,不利于两组人员同时操作,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66.
对77例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病例作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肿瘤及部分腮腺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全部病例无涎瘘发生;无复发,腮腺有分泌功能。认为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肿瘤及周围腮腺部分切除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有效术式,有利于保存剩余腺体组织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67.
<正> 自1973年Daniel等和杨东岳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血管吻合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成功以来,这一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各临床科室,并解决了一些以往难以处理的病例。然而,它的成功率一般在75~90%之间。因此,进一步提高其成功率,是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本科近年来的失败病例作一初步的临床分析,以寻找其有关失败的原因,以及提出临床应注意的事项,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作到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68.
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的游离组织瓣修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1980年7月以来,对25例恶性肿瘤侵及颅底的患者,共32块组织瓣进行各类游离组织瓣修复术,其中胸大肌肌皮瓣15例,胸大肌皮瓣联合前臂桡侧皮瓣5例,背阔肌肌皮瓣5例(其中2例联合前锯肌)。结果 除1例死于急性脑水肿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技术开展早期组织瓣移植后血管危象出现率较高(3/7),其主要表现为静脉吻合口栓塞,而以后的出现率则明显降低(2/25)。25例游离组织瓣,除1例前臂皮瓣全部坏死及1例胸大肌皮瓣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结论 游离组织瓣修复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大型缺损克服了早期带蒂组织皮瓣修复中长度及组织量不啼,并减少了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9.
翼外肌-髁状突骨折开放手术功能恢复的关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对髁状突骨折开放手术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游离复位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功能的恢复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对收治的 18例 2 4侧髁状突骨折患者 ,经过病史、体格检查、X线片、CT及三维 CT诊断 ,选用开放性手术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游离复位不同的处理方法 ,并对患者术后髁状突的形态和功能加以分析对比。结果 开放手术经翼外肌解剖复位的病例在术后的解剖形态、咬合关系、尤其是下颌骨运动时偏斜等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翼外肌游离复位的患者。结论 髁状突骨折开放手术选择翼外肌解剖复位 ,既可以增加髁状突复位的成功率 ,减少其可能引起的吸收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建立CT客观评价腭咽闭合功能的方法。方法 应用CT对30例正常发音者在静止和发/i/音时腭咽腔的三维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并对腭咽腔的线距和面积进行了测量。结果 发/i/音时腭咽腔最小面积为(11.92±11.73)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