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9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医药卫生   216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指医院内的一组成员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制定的某种疾病的诊疗模式.临床路径作为有效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手段,旨在规范诊疗行为、节约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效益/成本比例,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模式,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使患者能够获得合理、安全的基本医疗限价服务.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刺激强度下MCF的变化;CG3和TG3测试不同刺激频率下MCF的变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造模8周,恢复4周后将大鼠接入生物机能测试系统,给予肌纤维一系列电刺激,测量比较各组引起肌肉收缩的阈值强度、MCF、刺激强度和频率诱导的肌肉疲劳等指标。结果:TG1组引起肌肉开始收缩的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的最适刺激强度比CG1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G1组与CG1组的MCF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20次增量电刺激低于第1、5、10次增量,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0、15、20次增量CG2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10次增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次增量与CG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G3组电刺激引起MCF所需的刺激频率比CG3组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3组电刺激引起的MCF比CG3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肌纤维相比,触发点肌纤维对电刺激反应更敏感,受到连续电刺激时更易疲劳。  相似文献   
43.
根据临床资料总结14例使用PD-1抑制剂的患者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三线减张法矫正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84例,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实施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观察组实施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三线减张法矫正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鼻塞、鼻分泌物、嗅觉障碍、头痛头昏等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鼻塞、鼻分泌物、嗅觉障碍、头痛头昏等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三线减张法矫正术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5.
基于目前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流量过于集中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就诊秩序,改善就诊感受,在多年来开展预约诊疗的基础上,探索分时段就诊方式。按时段测算各科室门诊流量,调整信息系统,分配不同时段的号源数量。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培训,宣传、引导患者按照建议时段就诊,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和患者就诊习惯。通过监测按建议时段就诊符合率、问卷调查等阶段性评价手段,发现医患双方对分时段就诊具有一定知晓、关注和认可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实际运行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microRNA (miRNA )的差异表达,预测其靶基因。方法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后,提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的 miRNA ,微阵列芯片检测表达谱的变化,对有显著差异的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通过TargetScan、Miranda、PITA 、RNAhybrid和microTar五个数据库预测靶基因。结果筛选、验证出四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miR‐29b‐3p和miR‐5096为显著上调,miR‐143‐3p和 miR‐145‐5p为显著下调。预测到 OCT4、SOX2、KLF4、TGFB2、IGF1、TAF11、TMEM169、UHRF1和OSBPL6等相关靶基因。结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存在显著差异性表达的miRNA ,提示这些miRNA在其分化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抑癌基因DAPK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在M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研究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MM患者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18.52%,对照组中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为0;MM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和对照组DAPK mRNA表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中甲基化组低于非甲基化组;甲基化组、非甲基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MM患者的初治组低于复发组,初治组、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 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其mRNA表达的机制之一,并在MM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河北地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筛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病理科收治的河北地区57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病例,观察病例形态学,按照肿瘤生长方式分成四种类型,凝固性坏死型,血管中心浸润型,血管破坏性型,炎症型。按照肿瘤细胞大小分成混合细胞型,大细胞型,中等细胞型及小细胞型。分析每一类型5年生存曲线。结果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占河北淋巴瘤发病率13.3%,总体生存率低于50%。以凝固性坏死和血管中心浸润型为主,血管破坏型次之,炎症型最少见。每一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6例,占45.6%(26/57),20例,占35.1%(20/57),6例占(6/57)10.5%,5例占8.0%(5/57)。按照细胞大小分类,混合细胞和中等细胞为主,大细胞及小细胞型少见。每一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6例,占45.6%(26/57),21例,占36.8%(21/57),6例,占10.5%(6/57),4例,占7.0%(4/57)。每一病例形态分型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河北地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与中国南部发病率类似,5年生存率低,预后差,临床病理形态与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MS心率减速力(DC)变化与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MS的100例10~16岁儿童青少年(MS组);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的100名儿童青少年为正常对照(NC)组。检测两组DC、血糖及血脂指标变化,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WC、BMI、FPG、2 hPG、HbA1c、HDL-C、LDL-C、TG、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S组治疗前后WC、BMI、FPG、2 hPG、HbA1c、HDL-C、LDL-C、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危亚组比较,中、高危亚组超重/肥胖、血糖、血脂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C与HDL-C呈正相关(r=0.494,P<0.05),与TG、FPG、WC、HbA1c呈负相关(r=-0.497、-0.496、-0.474、-0.501,P<0.05或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 hPG、HbA1c、LDL-C、TG是儿童青少年MS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DC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DC检测对儿童青少年MS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照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冠心病易损斑块发生率、斑块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COPD确诊患者组40例及同时段入院与患者组年龄,性别匹配的非COPD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易损斑块与相关因素关系。结果:在COPD组与对照组中,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具有其他心血管病/病变根数不表现为显著性差异,但病变段数、是否具有易损斑块和易损斑块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患有COPD与是否具有易损斑块和易损斑块数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是否患有COPD组对易损斑块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本研究分析论证了COPD患者中更容易产生易损斑块,且分布更广泛,二者具有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