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01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针对气管切开病人应用一次性气管套管配合氧气雾化面罩,以寻找气管切开病人更佳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160例气管切开病人应用一次性气管套管配合氧气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护理。结果病人无堵管发生,痰液易咳出,缩短了带管时间,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论一次性气管套管配合氧气雾化面罩持续湿化气道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利于病人康复,并且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为患者节约费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眼眶肿瘤切除术护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大坪医院眼科医院四病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75例眼眶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9~74岁之间,其中眼眶肿瘤42例,皮样囊肿19例,海绵状血管12例,脑膜瘤1例,泪腺混合瘤1例,炎性假瘤4。采取手术方式有前路开眶38例,侧壁开眶31例,其他方式6例,对患者通过心理舒适护理、生理舒适、环境舒适、社会舒适等舒适护理模式护理。结果 75例患者通过舒适护理,患者在生理,心理均有所改善,对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结论舒适护理全方位提高和改善眼眶肿瘤切除术对患者带来的不适。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构建编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人CD40L胞外段(hecdCD40L)组成的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表达后的融合蛋白对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以RT-PCR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hecdCD40L基因片段.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信号肽序列(SigmKDR)和EGFP与hecdCD40L基因片段融合或不融合,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pcDNA3.1 SigmKDR-EGFP(sEGFP)和pcDNA3.1 sEGFP-hecdCD40L.用脂质体将表达载体转染至体外培养的COS-7细胞后,G418抗性筛选,流式细胞仪分选并检测EGFP和/或CD40L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在COS-7细胞及其上清中的表达,用镍柱和超滤离心管获取纯化浓缩的sEGFP-hecdCD40L和sEGFP融合蛋白与人DCs共孵育,流式细胞仪和ELISA分析DCs对2种融合蛋白的摄取率、DCs表型变化以及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 结果 pcDNA3.1 sEGFP或pcDNA3.1 sEGFP-hecdCD40L转染COS-7细胞后,经G418抗性筛选和流式细胞仪分选筛选获得高效表达融合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EGFP阳性细胞可达95%以上,Western blot在细胞内和上清中均能检测到融合蛋白.sEGFP或sEGFP-hecdCD40L与DCs共孵育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示EGFP阳性率前者为28.6%,后者为56.9%,24 h后分析DCs的表型,sEGFP-hecdCD40L融合蛋白增强DCs表面CD80、CD83和HLA-DR分子的表达以及刺激IL-12的分泌,而sEGFP对DCs的表型和IL-12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结论 用SigmKDR、EGFP和hecdCD40L构建的融合基因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并能分泌至细胞外,这种分泌型融合蛋白能靶向DCs,诱导DCs的成熟和上调其表面共刺激分子和MHC-II分子的表达,并刺激IL-12分泌.  相似文献   
64.
老年糖尿病包括60岁以后发病及早年发病后延续至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受体后改变,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及各种代谢紊乱.老年糖尿病在临床上以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称之为"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较轻或少见,严重的可出现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容易发生心血管、肾脏、眼、神经症状并发症和肺结核、泌尿系统和各种化脓性感染等.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观察补肺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肺颗粒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给予补肺颗粒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30 d,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变化情况判断临床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性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肺颗粒可以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炎症状态向减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7.
人卵母细胞冷冻保存是女性生育力直接保存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卵母细胞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卵母细胞冷冻的妊娠率始终不高。本院采用玻璃化技术冷冻人卵母细胞2例,1例获得临床妊娠,目前已分娩。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69.
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线粒体融合蛋白2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在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的突变情况,建立快速、有效和经济的基因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对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2先证者和26个散发CMT2病例共35例患者进行MFN2基因编码区1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35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中共检测到3种MFN2基因序列变异:c.281G→A,c.395G→A和c.408A→T,其中c.395G→A(C132T)为首次报道的致病突变,c.281G→A(R94Q)为已知致病热点突变,c.408A→T(V136V)为单核苷酸多态.DHPLC突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结论 首次在国内应用DHPLC结合DNA直接测序对MFN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发现2个致病突变和1个单核苷酸多态.DHPLC结合DNA直接测序法可准确有效地用于大规模MFN2基因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联合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上消化道出血(AUGH)的疗效。方法将3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予无肝素血液透析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0例予泮托拉唑治疗,B组为18例予法莫替丁治疗。结果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与法莫替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时予泮托拉唑联合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