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01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何军  阎登富  付敏 《西部医学》2007,19(4):650-650
目的探讨在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急性咽炎疗时加入医院自制的麻甘合剂后的疗效。方法将有完整资料并符合急性咽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麻甘合剂+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组)各54例,治疗组患者均雾化吸入,20m in/次,2次/d,5天为1疗程,同时在每次雾化前口服麻甘合剂10毫升;对照组采用雾化吸入,20m in/次,2次/d,5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7.8%,对照组治愈率为51.9%。结论用麻甘合剂联合庆大霉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的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县HIV感染者HIV、HCV复合感染状况以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CD4+细胞计数和HCV RNA的变化。方法测定HIV感染者HCV—IgG、CD4+细胞计数、血浆HIV和HCV病毒栽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应用HAART后CIM+细胞计数和HCV RNA的变化。结果228名HIV感染者中,HCV—IgG阳性率88、6%(202/228)。在HAART超过6个月且HCV—IgG阳性的病人中,HIV RNA阴性(B组)的CD4+细胞计数显著高于HIV RNA阳性的患者(A组)(P=0.020);而两组的HCV RNA病毒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9)。结论河南地区HIV、HCV复合感染在血液传播的HI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经HAART治疗的患者随着血浆HIV RNA转阴,CD4+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但血浆中HCV RNA的含量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3.
付敏  张红军 《医疗装备》2006,19(7):49-49
我院于2001年10月购买使用连云港千缨公司生产的MG-1.211M脉动预真空蒸汽灭菌器。该灭菌器具有灭菌时间短、操作简单、灭菌物品干燥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按常规通过每天消毒前做B—D试验,经过几年的使用,B—D试验有时出现不合格现象(B—D试验合格标准:B—D试验指示图各部位颜色变化深浅一致均匀,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通过实验我们找出不合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较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厄贝沙坦联用或单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疗效。方法99例早期糖尿病肾病(EDN)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随机分三组,辛伐他汀组32人给予辛伐他汀20mg/日,厄贝沙坦组33人给予厄贝沙坦应用75mg/日,联合治疗组34人给予辛伐他汀20mg/日同时联合厄贝沙坦应用75mg/日,疗程均为24周,所有病人均予降血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及24h尿微量白蛋白(uMA)及血压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三组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h微量白蛋白(24huMA)均降低,但联合用药组降低(76.4±35.3)mg.24h-1比单用辛伐他汀或厄贝沙坦组降低[(35.7±19.3),(52.8±24.1)mg.24h-1]明显(P<0.05),三组血脂和血压均有所改善,联合用药组改善明显。结论联合使用辛伐他汀和厄贝沙坦治疗EDN效果优于单用辛伐他汀或厄贝沙坦。  相似文献   
35.
付敏  张东伟  王继峰  牛建昭  杨美娟  李健 《中草药》2006,37(10):1545-1547
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肺纤维化在发病过程中,炎症和损伤可以诱导TGF-β1的活化和高表达.活化的TGF-β1通过其受体和Smad途径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形成,从而进一步诱发肺纤维化.本实验室研究表明复方鳖甲软肝方具有抗博莱霉素诱发的肺纤维化作用.为了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本实验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复方鳖甲软肝方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TGF-β1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揭示其抗肺纤维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家兔24只,雌雄不拘。体重2.5±0.5kg,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静注生理盐水1ml/kg)、模型组(I/R组,静注生理盐水1ml/kg)、大豆异黄酮组(sif组,静注soyifolavones10mg/kg)。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组和sif组于再灌注前15分钟分别耳缘静脉注射静注生理盐水1ml/kg和sovisoflaVones10mg/kg;sham组开胸后仅在冠状动脉下穿线,但不结扎,于相同时间静注生理盐水1ml/kg。分别观察缺血前、缺血后45分钟、再灌注90分钟家兔的心电图S-T段、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及心肌受损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①I/R组较sham组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P<0.05),血清CK、LDH活性、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见细胞核周出现明显空泡化。电镜下可见肌丝断裂、线粒体破坏、核浓缩。②与I/R组比,sif组再灌后S-T段明显降低(P<0.05),血清CK、LDH活性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再灌注后心肌损伤和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减轻。结论:①Sif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②Sif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与增强心肌抗氧能力,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生物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7.
常规放疗加每周紫杉醇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Ⅰ期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常规放疗的同时每周1次紫杉醇持续3小时滴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ose-limiting toxicity,DLT),确定此治疗模式下紫杉醇的最大受剂量(maximal tolerant dose,MTD)。方法: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进入前瞻性临床I期试验。急性毒性按常见毒性评价标准(Common Toxicity Criteria:Version 2.0,CTC2.0)分级,紫杉醇MTD定义为≥2/6患者出现DLT剂量水平的下一级剂量。紫杉醇每周1次,持续静滴3小时,开始剂量20mg/m^2,每个剂量水平治疗3例,如无DLT发生则逐次递增10mg/m^2。放疗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68-70Gy。结果:2000年12月-2001年6月,16例患者按计划完成了治疗。在20mg/m^2剂量水平未发生DLT,30mg/m^2水平1/3患者发生Ⅲ级口咽部粘膜炎并持续5周,再以此剂量治疗的3例未发生DLT。40mg/m^2水平的3例中1例发生Ⅲ级粘膜炎并持续4周,1例发生Ⅲ级皮肤损伤并持续4周。为增加试验的可靠性,再以30mg/m^2治疗了4例患者,未有DLT发生。按照计划试验到此停止。中位随12个月后,1例放疗后6个月死于多发性骨转移,1例右上颈淋巴结足量照射后残留,观察至3个月时,淋巴结开始增大,予以手术摘除。其余14例均无瘤生存。结论:急性粘膜和皮肤反应是常规放疗联合每周紫杉醇持续滴注3小时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主要DLT,其他毒性轻微;紫杉醇MTD为30mg/m^2。  相似文献   
38.
中药用药情况分析对于预测中药发展趋势,反馈中药材市场信息和了解临床医生用药习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笔者对本院2000年中药用药情况作了初步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
足位对静态姿势描记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足位对静态姿势描记 (SPG)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SPG ,分别采用双足跟并拢时 ,双足尖并拢、双足尖分开成 30°、双足尖分开成任意角度 ,以及双足平行分开 6cm、10cm等 5种足位进行测试 ,测试顺序由随机数字表确定。结果 :5种足位测试数值有差异 ,以双足跟尖并拢时最不稳定 ,双足平行分开 10cm站立时最稳定。结论 :足位能影响SPG测值 ;对于双足并拢直立困难者 ,可根据患者平衡状况 ,选择双足尖分开一定角度或双足平行直立的姿势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CT介入下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方法:64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介入下行针内针技术经小关节内侧缘穿刺达突出物内外,分别于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200—600u、600—1200u。观察患者术后6天、1月、6月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术后6月以上复查CT行突出物缩小程度评定。结果:术后6天、1月、6月优良率分别为56.2%、85.9%、95.3%。突出物缩小程度:重度:73.1%;中度:19.2%;轻度:7.7%。结论:CT介入下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尤其适合突出较大患者,术后影像改变明显,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