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一种检测舌癌患者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方法]用免疫组化结合连续切片对60例舌癌患者的264枚常规病理检测阴性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微转移阳性标准:单个阳性反应细胞或数个阳性反应细胞散在分布,或数个阳性反应细胞成簇分布形成转移灶但直径小于0.5 mm,并且复查所有阳性结果的原HE切片证实无转移癌存在.[结果]微转移多数分布于淋巴窦内,少数位于生发中心,呈单个或数个散在阳性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60例舌癌患者的264枚常规病理检测阴性淋巴结共有18枚(6.82%)淋巴结和14例(23.3%)患者证实存在微转移.[结论]用免疫组化结合连续切片进行舌癌患者阴性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是一种比较可靠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腮腺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涎腺肿瘤,由于腮腺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而腮腺良性肿瘤较多具有局部侵袭性,被视为交界性肿瘤。行单纯肿瘤摘除复发率很高,一般主张行腺体大部分摘除或全摘除术。手术后的腮腺区呈明显的凹陷畸形,影响面部美观。采用胸锁乳突肌肌瓣作为颌面颈部组织缺损充填材料,文献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用于腮腺全切除术后同期行腮腺区缺损的修复,国内未见有文献报道。我们选择性应用上蒂胸锁乳突肌肌瓣和肌蒂岛状皮瓣转移,行一期腮腺组织缺损修复术共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口腔鳞癌(OSCC)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抑制细胞(MDSC)变化及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的58例口腔鳞癌患者(OSCC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对照组和OSCC组术前外周血中MDSC的表型及比例,比较分析20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后3天、7天、30天外周血中MDSC的动态变化;分选CD11b+CD33highHLA-DR-细胞,采用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精氨酸酶活性检测,以及一氧化氮含量检测验证该群细胞功能;检测血清IL-6含量及与外周血CD11b+CD33highHLA-DR-MDSC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OSCC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CD 11 b+CD33highHLA-DR-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68±0.21)%和(0.65±0.05)%,OSC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2)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中CD11b+CD33highHLA-DR-细胞是一群CD14+CD15-的有免疫抑制功能单核细胞型髓系抑制细胞(M-MDSC),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3)M-MDSC的变化与患者临床分期有关,临床Ⅲ、Ⅳ期口腔鳞癌患者与临床Ⅰ、Ⅱ期患者外周血M-MDSC比例分别为(3.01±0.35)%和(2.19±0.1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MDSC的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患者外周血中M-MDSC比例在术后3天内明显升高(7.46±0.57)%,7天后逐渐下降(2.56±0.20)%,至术后30天可逐渐下降接近健康者水平(1.07±0.0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患者外周血中M-MDSC变化与IL-6含量呈正相关性(P< 0.001).[结论]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M-MDSC的变化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针对M-MDSC的治疗可能成为加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4.
全反式维甲酸对舌癌细胞株抗增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舌癌细胞株的体外抗增殖作用。方法:经不同浓度全反式维甲酸(10^-7 ̄10^-5mol/L)处理舌癌细胞株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舌癌细胞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舌癌细胞株经10^-7 ̄10^-5mol/L全反式维甲酸处理1 ̄6d后,G1/G0期比率呈上升趋势,S期和G2+M期比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经全反式到处理3d和6d的细胞,其G1/G0期比率明显上升(P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在体电阻应变测量法探讨种植体弹性模量的变化对颌骨表面压应变值的影响。方法:将弹性模量为53Gpa、78Gpa、110Gpa的纯钛种植体各6枚分别植入三只狗的两侧下颌骨内,三个月后取下标本,利用电阻应变测量法记录种植体承载不同的垂直负荷时下颌骨表面的压应变值。结果:在相同垂直栽荷下,当种植体的弹性模量由高至低时,下颌骨表面的压应变值随着种植体弹性模量的降低而增大。结论:降低种植体的弹性模量,有利于将种植体承受的功能负荷以压应力的形式传递到骨组织中去,是改善种植体生物力学相容性的有效途径。本实验中所研制的53Gpa、78GPa低弹性模量纯钛种植体,对研发新的种植体材料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6.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1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临床资料。以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年1月-200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78例血管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8例口腔颁面部血管瘤患者中,162例行手术治疗,均未发生麻醉意外,肿瘤治愈107例,基本治愈26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死亡1例。其它16例自愿放弃治疗。【结论】手术治疗是血管瘸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对于面部大面积的血管瘤,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的治疗较困难,仍没有较理想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血清铜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所收集的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复发性口腔溃疡组的血清铜浓度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比后者平均高0042~0623倍标准差。结论: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存在高铜现象。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线粒体肿瘤抑制基因1(MTUS1)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0例TSCC、27例舌白斑和13例正常舌黏膜中MTUS1的表达,并对其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正常舌黏膜与TSCC中MTUS1亚型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Kapalan-Meier法分析TSCC患者生存率,并统计分析MTUS1在TSCC中的表达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在正常舌黏膜上皮中MTUS1主要表达于棘层细胞胞浆内,部分位于胞核。正常舌黏膜中MTUS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舌白斑(t = 5.876,P=0.037)和TSCC(t = 7.638,P=0.000 83);舌白斑中MTUS1的表达明显高于TSCC,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81,P=0.0042)。MTUS1在高分化TS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中分化和低分化者,但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873,P=0.071)。定量RT-PCR检测显示,ATIP1、ATIP3a和ATIP3b是舌黏膜组织中MTUS1/ATIP的主要亚型;与正常舌黏膜相比,TSCC组织中MTUS1/ATIP亚型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627,P=0.0153)。高表达MTUS1的TSCC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者(F = 5.876,P=0.0286)。结论 MTUS1在TS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石蜡包埋的6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和40例正常口腔粘膜标本进行EB病毒的DNA(EBV-DNA)检测,探讨EBV与口腔鳞癌间的关系。口腔鳞癌中高分化40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10例。结果显示60例口腔鳞癌中20例EBV-DNA检测阳性,检出率为33.3%,其中高分化13例,中分化3例,低分化4例;正常组4例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0%。经χ2检验χ2=7.1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对各病损部位、年龄组和组织分化间的EBV-DNA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该研究结果提示口腔鳞状上皮组织的EBV感染极可能参与了口腔粘膜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 2,SOD2)在舌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9例正常舌黏膜以及31例舌白斑的石蜡切片中SOD2的表达,并对其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舌黏膜上皮中,SOD2主要表达于基底层和棘层细胞胞浆;与正常舌黏膜比较,舌白斑组织中SOD2的表达增强有统计学意义(F=22.042,P=0.000)。不同年龄(F=0.929,P=0.440)、不同性别(F=1.167,P=0.214)舌白斑患者的SOD2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舌白斑的发生可能与SOD2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