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6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胜北洼陷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充分认识含油气洼陷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是开展油气勘探的前提,而认识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是寻找油气勘探切入点的关键。胜北洼陷岩性圈闭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岩性油气藏成藏地质背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盆地性质、构造特征的特殊性――吐哈盆地表现为窄而长的多旋回叠合盆地;2洼陷沉积体系的特殊性――南北双向短物源沉积体系分布格局;3岩性油气藏成藏地质背景的特殊性――下生上储式生储组合和南斜坡的构造斜坡带;4岩性油气藏成藏圈闭的特殊性――缺乏沟通油源断裂、侧向封堵断裂的必要配置;5岩性油气藏赋存的特殊性――成带分布的岩性圈闭含油气面积小、砂体薄、单层圈闭储量规模较小。根据对这些特殊性的综合分析认为,胜北洼陷中浅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应依附于一定的构造背景展开;处于南北物源交汇区的胜北构造南翼是岩性圈闭发育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2.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是青海油田目前探明储量和产量最多的地区。多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北西向及近南北向断裂的形成、演化及展布对柴西南区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对柴西南区主要断裂时空发育特征描述与分析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这2组断裂的形成机制和对柴西南区构造圈闭、有利沉积相带、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及油气藏保存、富集等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3.
根据陆相盆地岩性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运聚机理多样等圈闭特点和圈闭本身面积相对较小、储集体厚度较薄且成群分布的特点, 认为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基础上, 地震数据体的选择、层位- 储层的精细标定、目标体顶底约束层位的解释、分析时窗大小的确定是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岩性圈闭的关键点。而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中包含的具体技术如地震相分类、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流体势分析与含油气检测、三维可视化等根据各自应用的侧重点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相应的关键点。同时考虑岩性油气藏勘探起步较晚, 勘探方法和技术仍处于有效的探索阶段, 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仍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54.
通过气油比、地层温度对比等研究,认为柯19井下侏罗统(J1)气藏和丘东气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凝析气藏、小草湖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三间房组(J2S)凝析气藏是相似的,是长期较高地层温度作用下油气裂解的产物。论证了柯柯亚下休罗统八道湾组(J1b)气层属于后期致密型气藏,即早期油气成藏,形成期为晚侏罗-早白垩纪,油气在古油藏中继续演化为凝析气藏。一定气油比的烃体系、较高的地层温度、压力是形成凝析气藏的必要条件,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满足形成凝析气藏的条件。下侏罗统气藏主要受古构造控制,在丘东和小草湖地区有广阔的分布;在圈阅描述的基础上,指出近期勒东和红旗坎地区是下侏罗统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5.
56.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应用地震勘探资料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柴达木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征和区域应力场资料,对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及盆地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确定。该盆地演化既受区域应力场及盆缘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也受地壳深部活动的影响,其成盆动力学模式为深层伸展,浅层压扭。这一模式不但较好地解释了盆地的构造特征,而且较好地解释了盆地新生代沉积迁移规律,是对"大型拆离伸展—拉分盆地"成盆模式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57.
银根—额济纳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根—额济纳盆地基底由多板块组成.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三叠世热拱隆张、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早白垩世裂谷发育、晚白垩世引张坳陷及第三纪挤压坳陷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生储组合.油气勘探方向为单断凹陷多级断阶带的断鼻、断块构造油气藏和缓坡带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双断凹陷的滚动背斜构造油气藏.提出了小湖盆围绕"洼槽"烃源岩开展"近源"油气勘探的思路.   相似文献   
58.
通过气油比、地层温度对比等研究,认为柯19井J1 气藏和丘东气田J1 x 凝析气藏、小草湖地区 J2x-J2 s 凝析气藏是相似的,是长期较高地层温度作用下油气裂解的产物.论证了柯柯亚J1b气层属于后期致密型气藏,即油气在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形成的古油藏中继续演化为凝析气藏.一定气油比的烃体系、较高的地层温度、压力是形成凝析气藏的必要条件,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满足形成凝析气藏的条件.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气藏主要受古构造控制,在丘东和小草湖地区有广阔的分布;在圈闭描述的基础上,指出近期勒东和红旗坎地区是下侏罗统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9.
针对当前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思路及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现状,该文重点对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学科概念、分支学科及其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关键技术、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尺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六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石油地震地质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较为准确地发现油气藏并实现高效开发或许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60.
酒泉盆地下白垩统致密油类型、分布特征及勘探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钻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酒泉盆地致密油形成条件开展综合分析,指出勘探领域。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经历了3期湖平面升降旋回,下白垩统发育中沟组、下沟组和赤金堡组3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形成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源储组合,发育泥云岩和砂砾岩致密储集层,形成泥云岩和砂砾岩2类致密油,"甜点"控制油气富集。泥云岩致密油具有"源储一体"的特征,裂缝沟通了基质微孔,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甜点"规模展布;砂砾岩致密油以源储侧接为主,可划分为下生上储型、侧接型和"三明治"型,扇三角洲前缘有利相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叠合区为"甜点"规模发育区。砂砾岩致密油以青西、花海和营尔等凹陷环凹分布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勘探方向,有利勘探面积达550 km~2;泥云岩致密油以青西凹陷北西向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方向,有利勘探面积达100 km~2。图8表6参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