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亚运城赛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大型场馆及周边地区赛后利用经验的总结,得出对广州亚运城赛后利用的一些启示;分析亚运城赛后规划建设和发展要求,立足于促进广州新城发展角度,提出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中心、营造滨水宜居社区和打造后亚运旅游品牌三个方面的措施与建议,从而统筹安排亚运城各项设施的合理布局,实现赛时与赛后建设较好地衔接。  相似文献   
32.
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把握空间人性化、环境特色化、文化地域化、功能综合化、交通步行化等特点,并结合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实例探析了一些具体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3.
新时期城市四种主要规划协调统筹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蔡云楠 《规划师》2009,25(1):22-25
我国规划类型众多,相互关系复杂,其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以下简称“四规”)是目前我国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有效保护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几种规划类型。  相似文献   
34.
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绩效评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分析其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特点与不足。特别以海珠生态城为例,从土地、水环境、局地气象、生物多样性等4个方面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绩效,初步形成一套科学、客观、可行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以期能够直接反映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效,为动态调整和优化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科技产业园发展历程的角度分析了创新型城市发展背景,根据创新型城市的社区特征,提出3R社区概念,并以广州国际创新城启动区的规划为例,探索了采用3R社区塑造创新型城市空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结合城市色彩规划实例探讨城市色彩内涵,阐述传统城市色彩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承载作用,及城市色彩对于城市发展的记录价值和城市理想空间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37.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极端气候暴露了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安全与灾害防护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编辑部以“治水”为切入点,请了行业内9位专家,共同探讨极端气候背景下的城乡建设应对思路与策略。冷红从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全球的气候变化,在“减缓” 和“适应”这两条气候变化的路径中,认为“适应”路径在当前显得更加紧迫。应当充分发挥规划学科的作用,深入开展气候适应性规划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在规划领域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深入开展极端暴雨的灾害预测模拟和空间风险识别研究;合理规划城乡人居环境中的水生态空间;加强极端暴雨来临时的城市应急治理响应;积极面向公众开展防灾避险的宣传。陈天等着眼于水资源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尝试从编制体系、管理体系与技术体系方面,对基于“城水耦合”理念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展开讨论。如何科学应对国内外极端气候频繁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翟国方指出提升国土空间韧性是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的有效方式,而建设洪涝韧性城市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我国洪涝灾害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需要顶层的统一规划设计,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系统编制。蔡云楠等认为从城市气候图到气候适应性规划是城市规划对于气候变化的技术响应,探索气候适应性规划的原则与策略,具有科学指引城市建设韧性发展的意义。为面对城市未来发展中更大的挑战,建议把气候适应性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王培茗等围绕极端气候背景下,我国山地城镇和乡村位于水库下游的“头顶一碗水”的普遍现象,基于对水库下游洪水灾害和洪灾避险路线评估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水库下游城镇或乡村的安全策略。吴庆洲围绕现代城市暴雨后防涝治理提出两点:一是通过行洪河道的建设和湖池的开挖,以改善和提高城市水系的调蓄能力,二是建设好大、小排水排涝系统,综合达到较高的排水防涝标准;并从人为原因方面提出应做好城市防洪涝的预警和管理,通过这三条对策,以减少洪涝灾害所带来的破坏和造成的损失。王思思谈论了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在应对洪涝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和实施策略,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和北京东方太阳城居住社区两个项目,展示了如何在新城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将蓝绿基础设施与城市用地布局和开发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较好的雨洪调蓄效果和较高的综合效益;并且提出即使在已建成区,“见缝插针”似的提升城市蓝绿空间的比例和功能效益,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黄国如在当前全球气候环境剧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探讨城市暴雨内涝防控与应急体系建设,在防控技术的工程措施方面,大力推荐海绵城市的建设;在非工程措施方面,认为应着力提高城市暴雨内涝预警预报水平,加强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应急体系建设。赵宪尧以郑州京广路南北隧道等城市长大道路隧道为对象,对极端气候背景下城市地下建筑物安全风险防范问题,提出以交通流理论为基础,以微观交通仿真为手段,研究不同类型、不同长度、不同交通流特征条件下,水、火、爆不同极端背景下道路隧道的安全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着重论述了长大隧道设置应急车道的必要性和适用方式以及现行相关规范条文的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38.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公告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时发布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指出,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这标志着从2020年初爆发、持续了近三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管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冠疫情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我国城镇化及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刊特策划本期笔谈,邀请规划各领域的专家,从专业的视角,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城市韧性建设”展开讨论,剖析城市韧性建设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足提出规划应对策略,期望为未来城市的韧性建设与提升提供有益参考。蔡云楠等提出城市防疫韧性是“医疗设施+环境安全+空间品质+治理机制”的综合表现,缺乏任何一个要素的理解都是不完整的。城市防疫韧性的提升需要政府的超前谋划和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对其研究也不仅仅是“医学+环境学科+空间规划+管理学”的融合领域,还需要来自更多视角和系统性的并行研究及跨学科的融合思考与实践。翟国方认为保障人民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城市规划愈来愈重要的内容,系统增强城市韧性则是促进...  相似文献   
39.
山地小城镇规划较之平原地区面临复杂的自然地形、敏感的生态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处理好竖向高差、依山就势组织路网和用地是关键。文章结合山地小城镇地理特点和温州林里新镇规划实例,对山地小城镇规划的有关内容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0.
山水之间的景观塑造--山地滨水景观公园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山地滨水公园环境功能和意义的分析,阐述了山地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的重要性,并针对山地滨水公园的现状问题,结合山地滨水公园设计实例,阐述了山地滨水公园的景观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