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工业技术   13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产烃潜力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分类、成因、分布、生烃能力及主生气期等方面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分布在泥页岩中的原生-同层沥青和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后生-储层沥青,按全岩光片形态及光性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在层系上以灯影组沥青含量较丰富,在区带上以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分布多,从坳陷带(0.41%)、斜坡带(0.93%~1.13%)、隆起部(2.4%~5.41%)沥青含量逐渐升高;沥青在古风化面含量最高,向下沥青含量相对降低.震旦系灯影组沥青形成于中侏罗世,主生气在早白垩世,晚于干酪根,生烃能力强力,可形成中型气田规模.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采油技术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物理模拟研究现状,从微生物采油机理,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生长、代谢、运移、堵塞,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于微生物采油机理,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携带、剥离油膜、生物气以及界面局部富集等。微生物在地层孔隙中的生长是油藏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竞争与协同双重作用的结果,而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营养的链式利用上,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是倾向于运移通过还是倾向于吸附堵塞主要取决于有无相对静止的生长环境,处于随水流一起运移状态的微生物不易产生吸附和堵塞;无论是内源微生物还是外源微生物都可以产生显著的驱油效果,可提高采收率6%~15%。未来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应加强在微生物驱油机理多因素的量化表达、有益菌的识别和选择性激活以及提高物理模拟研究手段与现场试验的相似性3个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莺─琼盆地中新统梅山组有机质类型为典型的Ⅲ型干酪根,其饱和烃和芳烃馏分中富含来源于化石树脂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显微镜分析表明梅山组有机质中树脂体含量较低,在有机显微组分所占比例在4%以下,平均含量只有1.5%~2%,且颗粒细小,多为1~3μm。干酪根超薄切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证实微米级和微米级以下超微树脂体在低成熟(Ro<0.70%)梅山组烃源岩干酪根中广泛存在,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体和微粒体。梅山组烃源岩植物树脂主要赋存在超微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成烃过程中植物树脂的贡献远较烃源岩中树脂体数量所反映的高。根据梅山组有机质组成和丰度,认为它可作为良好气源岩,丰富树脂物质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其生气强度。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阿克1气藏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阿克1气藏是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喀什凹陷油气勘探中发现的工业性气藏,这是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根据天然气组分的含量、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值及稀有气体同位素数据,分析了阿克1气藏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阿克1气藏天然气为典型干气,甲烷占优势(占80%~91%),重烃含量极低(不超过0.3%),非烃含量高(一般为20%左右),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重(分别为-25.2‰~-24.7‰和-21.9‰~-21.1‰),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高(3He/4He值达8.34×10-7、40Ar/36Ar值为1438)。结合地质背景,应用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探讨了阿克1气藏天然气的成熟度和气源,为天然气成因评价提供了新思路。认为阿克1气藏天然气是烃源岩过成熟演化阶段的产物,其RO范围为2.0%~3.6%,属于混源气。  相似文献   
15.
钽铌冶炼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化学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处理钽铌厂氨氮废水,并探讨了试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钽铌冶炼高浓度氨氮废水通过3次化学沉淀法连续处理,氨氮质量浓度由12 800 mg/L降到220.5 mg/L,再用离子(沸石)交换处理,控制反应时间为1.0 h,pH为9.0,温度为20℃,最终出水氨氮质量浓度降为10.7 mg/L.  相似文献   
16.
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AlCl3为改性剂研究了制备改性膨润土水处理吸附剂的条件,探讨了影响改性膨润土吸附去除苯酚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当AlCl3投量为25g/100g原土、焙烧温度为450℃时,所制得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微孔总体积分别为350.21m^2/g和0.907cm^3/g。采用该吸附剂处理苯酚废水(苯酚浓度为200mg/L)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改性膨润土吸附剂投量为4g/L、溶液的pH值为8.5、反应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对苯酚的去除率达到了92.2%;对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改性膨润土对苯酚的吸附符合Freundish方程。  相似文献   
17.
烃类生成的显微岩石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有机岩石学方法,通过对我国数块典型烃源岩成烃作用的详细研究,结合热模拟实验成果,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烃类生成的显微岩石学特征,研究了显微组分与矿物沥青基质的荧光强度、荧光变化形式及荧光光谱特征与成烃作用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地质应用价值,指出烃类生成的岩石学特征不仅可用来研究烃类的运移与聚集,而且可用于研究显微组分的差异成熟作用及不同存在形式有机质的差异排烃效率.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介绍了用微絮凝-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含悬浮物矿井水的工艺流程.通过试验,确定了微絮凝过滤的最佳投药量.在过滤周期为30min时,采用反曝气方式运行的微絮凝-纳滤膜装置的组合工艺处理矿井水,对浊度和细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8%和88%,系统出水的各项指标也达到了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对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求取了甲烷、C2~C5气态烃生成的动力学参数,并模拟计算了具体地质条件下的生烃史。结果表明.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煤和泥岩均具有较好的产气性,在中高演化阶段主要产甲烷气;甲烷生成活化能分别介于47~66.43~67kcal/mol之间,C2~C5气态烃生成活化能分别介于53~69.49~66kcal/mol之间。生烃动力学模拟可较好地吻合地质条件下烃源岩生烃过程,在天然气评价与勘探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陈涛  李宁  晏波  肖贤明 《化工进展》2014,33(5):1306-1311,1355
简述了稀土湿法冶炼废水的来源、分类及污染物特性,重点分析了稀土湿法冶炼废水中氨氮、氟化物、盐酸、硫酸及草酸污染物的源头控制、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治理技术现状。结果表明,利用氟生产冰晶石是稀土湿法冶炼过程中氟污染治理和资源回收的有效方法;非皂化工艺是稀土分离工艺的发展方向,采用MVR蒸发工艺回收氯化铵是目前稀土氨皂化废水中高浓度氨氮污染治理的最优工艺;草酸沉淀母液的共沸蒸馏回收盐酸和草酸资源化处理工艺具有工业应用前景;“膜处理+MVR蒸发”工艺在解决稀土冶炼废水中低浓度氨氮和有机污染物治理难题上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提出了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行废水的分类收集、分级回用与分质处理,开发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工艺是实现稀土湿法冶炼废水污染物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