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屈曲约束耗能支撑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试验结果,对屈曲约束耗能支撑的宏观力学特征及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屈曲约束耗能支撑的宏观力学特征可以用Wen塑性模型模拟;屈曲约束耗能支撑屈服荷载与结构自重的比值f越大,结构周期越长,屈曲约束耗能支撑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屈曲约束耗能支撑可以为结构提供足够的抗侧移刚度和稳定的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22.
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参数换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类别以及设计地震危险性特征等内容的分析比较,确定了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类别的对应关系,给出了三本规范间地震动参数的换算关系以及中国地震分区在美欧规范中的地震动参数值。  相似文献   
23.
概述 经原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批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共29个单位,组成2001版抗震规范的修订编制小组,参加人数共51人,于2007年1月召开第一次全体成员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修订大纲,开始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全面修订工作。  相似文献   
24.
回顾了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关于不同阻尼比反应谱的相关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指出,长周期、大阻尼的结构,阻尼力的影响不可忽略,工程设计反应谱应以弹性力为依据进行标定。根据实际地震记录反应谱的综合阻尼调整系数的分析,给出了规范(GB 50011—2001)的反应谱修正方案。  相似文献   
25.
结合汶川地震中楼梯间的震害表现,根据楼梯的数量与布置方式以及主结构规模与布局构建了18个计算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楼梯构件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楼梯构件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分析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周期、振型、地震作用、层间位移、框架梁柱的地震内力等技术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楼梯构件的数量与布置方式以及主体结构的侧向刚度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计算分析还表明,楼梯相关构件(斜板、平台梁、平台柱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非常复杂,结构设计时应对此有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5个附加质量不同的一维均匀直杆串联质点系模型进行脉冲激励下的试验研究,并对试验测试数据按不同参数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一维均匀直杆串联质点系模型在单脉冲正弦激励作用下,其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存在明显的波动特性,沿高度传播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且不同时刻的响应剖线表现出明显的驻波效应。对于同样具有较大高宽比的高层建筑,其地震激励下响应也存在同样的波动特性,在工程设计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7.
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于2010年12月1日实施以来。各地工程技术人员在按新规范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产生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渠道将问题反映到规范管理组。为及时回答这些问题,补充完善、甚至是修正规范的某些不妥之处,为此,《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从2012年第2期开始,开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问题解答"专栏连载有关文章,将有关问题整理归类、逐条回答。本文针对规范第5、6章所提出的部分问题加以解答,供读者参考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8.
含有屈曲约束支撑平面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含有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含有屈曲约束支撑和普通支撑的平面框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试件破坏现象及试验结果,对屈曲约束支撑的力学性能、破坏机理以及作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还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试验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与含普通支撑框架相比,含屈曲约束支撑的框架在提高承载力的同时,还具有更稳定的耗能能力;经过适当的设计,可以使屈曲约束支撑先于主体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9.
针对历年多次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多未能实现“强柱弱梁”的问题,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抗震规范历次修订的背景资料,对国内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研究成果以及规范相关规定的沿革情况进行综述。首先,对我国GBJ 11—19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研究背景及有关规定进行了介绍;其次,对21世纪以来国内外部分强震中框架结构的震害现象及特征进行概述,梳理分析了震后若干反思性研究成果,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规范的相关规定;再次,结合国内外有关RC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最新研究动态,从微观层面的材料本构方程和宏观层面的构件物理方程进行分析,指出采用基于强度准则的能力设计方法在理论上存在明显缺陷,应基于变形(应变)破坏准则进行RC框架结构整体屈服机制的研究。鉴于目前框架结构屈服机制抗震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采用构件变形能力需求比作为指标,充分考虑构件刚度配置、结构破坏演化进程中构件刚度退化对内力重分布的影响规律等因素,从节点、构件、结构层面综合开展理论与试验研究,全面构建基于变形准则的能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0.
为了研制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首先对建筑结构地震倒塌风险表征参数及其控制水准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工程设计与控制中,可采用规范GB 50011-2010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作为倒塌的判别标准,采用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超越概率表征建筑的地震倒塌风险,风险控制水准建议取10%;其次对基于统一地震危险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