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2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工业技术   346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1.
持续扩大的数据库规模,用户数量的增多,大大降低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响应速度,暴露了很多数据库性能问题。对数据库进行性能优化能促进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数据库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确保数据库的高效运行,提高应用价值。本文针对Oracle数据库性能的一些影响因素,提出一系列优化措施,推动Oracle数据库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相似文献   
42.
从手机解锁、小区门禁到餐厅吃饭、超市收银,再到高铁进站、机场安检以及医院看病,人脸、虹膜和指纹等生物特征已成为人们进入万物互联世界的数字身份证。生物特征识别赋予机器自动探测、捕获、处理、分析和识别数字化生理或行为信号的高级智能,是一个典型而又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一直处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生物特征识别涉及公众利益攸关的隐私、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近期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特征识别学科发展现状、新兴方向、存在问题和可行思路,深入梳理了人脸、虹膜、指纹、掌纹、静脉、声纹、步态、行人重识别以及多模态融合识别的研究进展,以人脸为例重点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近些年受到关注的新方向——对抗攻击和防御、深度伪造和反伪造,最后剖析总结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存在的3大挑战问题——“感知盲区”、“决策误区”和“安全红区”。本文认为必须变革和创新生物特征的传感、认知和安全机制,才有可能取得复杂场景生物识别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根本性突破,破除现有生物识别技术的弊端,朝着“可感”、“可知”和“可信”的新一代生物特征识别总体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43.
由于多模态数据的快速增长,跨模态检索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将一种模态的数据作为查询条件检索其他模态的数据,如用户可以用文本检索图像或/和视频。由于查询及其检索结果模态表征的差异,如何度量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似性是跨模态检索的主要挑战。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推广及其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显著成果,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跨模态检索方法,极大缓解了不同模态间相似性度量的挑战,本文称之为深度跨模态检索。本文从以下角度综述有代表性的深度跨模态检索论文,基于所提供的跨模态信息将这些方法分为3类:基于跨模态数据间一一对应的、基于跨模态数据间相似度的以及基于跨模态数据语义标注的深度跨模态检索。一般来说,上述3类方法提供的跨模态信息呈现递增趋势,且提供学习的信息越多,跨模态检索性能越优。在上述不同类别下,涵盖了7类主流技术,即典型相关分析、一一对应关系保持、度量学习、似然分析、学习排序、语义预测以及对抗学习。不同类别下包含部分关键技术,本文将具体阐述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同时对比提供不同跨模态数据信息下不同技术的区别,以阐述在提供了不同层次的跨模态数据信息下相关技术的关注点与使用异同。为评估不同的跨模态检索方法,总结了部分代表性的跨模态检索数据库。最后讨论了当前深度跨模态检索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4.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很多高层建筑向多功能、多用途方向发展,由于建筑物各部分使用功能和要求不同,对建筑物结构形式、柱网布置也就提出了新的不同的要求.目前,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在国内应用虽然很多,也在施工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但总体来说,都不够深入和全面.本课题是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施工技术研究,力求为以后的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积累一定的经验,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纵剪生产线是将金属卷材通过开卷、分条、收卷的过程进行加工,加工成需要宽度的钢板卷料.纵剪生产线主要应用于硅钢片、汽车及家电等各类行业中,现针对纵剪生产线使用中常常出现的异常问题,本文从各个方面对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简述了钢板卷料的纵剪生产线使用中常见的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6.
采用碳化硅作为陶瓷骨料,氧化铝和二氧化硅高温反应生成的莫来石作为陶瓷粘接剂,三氧化二钇作为烧结助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生坯粘接剂,合成石墨作为造孔剂,在二氧化碳气氛下,1 450℃保温2 h,成功制备了以莫来石作粘结相的碳化硅多孔陶瓷,考察了不同莫来石组分对多孔陶瓷的物相组成、抗折强度、孔隙率、微观形貌及通孔孔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莫来石质量分数的逐渐增加,多孔陶瓷的抗折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孔隙率逐渐降低;样品中莫来石的质量分数为25%时多孔陶瓷的性能最佳,其抗折强度为27.81 MPa,孔隙率为38.88%.多孔陶瓷的通孔孔径分布范围为1~8μm,以1~2μm的孔径为主.  相似文献   
47.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验证的方法,以岩浆作为侵入时期煤变质的主要热源,构建了岩浆侵入煤系地层后热传导作用的数学模型,结合研究区域煤样的多元物性参数测定结果,深入探讨了侵入岩浆对下伏煤层的热变质作用,揭示了海孜井田下伏煤层的演化生烃过程.结果表明:岩浆对围岩的高温作用持续时间相对比较短暂,随着侵入岩浆岩体厚度的增大,相同距离的围岩体在同一时刻达到的温度和最终达到的最高温度均增加,但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被延后.高温侵入岩浆冷却过程较低温侵入岩浆的冷却过程持续时间长,热影响范围大,且热力影响区域内同一点达到的最高温度也比低温侵入岩浆在该点产生的最高温度高.随着距岩浆岩距离的增加,煤层的最高有效温度和持续高温作用时间减少.海孜井田岩浆岩下伏煤层受岩浆热演化作用发生二次生烃,煤层变质程度显著增加,产烃量约为340 m~3/t.  相似文献   
48.
利用顺序互穿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环氧(EP)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PMMA/EP IPNs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用红外光谱法进一步确定了固化反应条件。结果发现,PMMA的加入会延缓EP的固化,固化表观活化能由EP的53.2kJ/mol上升到PMMA/EP IPNs的61.5kJ/mol;在固化工艺条件为45℃/18h+85℃/3h+130℃/3h时,PMMA/EP IPNs体系固化反应完全,能够满足固化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49.
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实验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型生物气储层在饱和水状态及渐变烘干温度状态下的T2谱,明确了孔隙流体的核磁响应特征,以评价孔隙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 ①核磁共振实验是以饱和水状态T2谱为基础,采用正态分布函数拟合构建了离心束缚水T2谱,确定了可动流体和毛管束缚流体T2截止值,用于划分出流体类型并开展了孔隙有效性评价。②研究区岩样饱和水状态T2谱谱峰呈左小右大的形态,右峰幅度值远大于左峰,占T2谱幅度值90%以上;随着烘干温度的升高,T2谱幅度减小且左移趋势明显;束缚水T2谱形态近似于正态分布,起始位置与饱和水状态的T2谱基本重合。③研究区可动流体T2截止值T2 C1平均为3.3 ms,毛管束缚流体T2截止值T2 C2平均为1.8 ms;孔隙流体包括可动水、毛管束缚水和黏土束缚水,黏土束缚水T2小于T2 C2,毛管束缚水T2大于T2 C2且小于T2 C1,可动流体T2大于T2 C1;毛管束缚水含量最高,黏土束缚水其次,两者占总孔隙流体的84.43%~95.06%,可动水含量低。④研究区储层有效孔隙占总孔隙的54.99%,主要为毛管束缚孔,黏土束缚孔为无效孔隙;黏土含量越高,有效孔隙度越小。  相似文献   
50.
1 问题的提出 大型泵站断流的基本要求是:开机时,不能使泵站高水位水倒流冲击主泵,影响平稳开机;停机时,不能让泵站高水位水倒流人泵站而延长机组倒转时间,对泵轴、推力轴承、电机造成破坏.南水北调睢宁二站主泵房采用堤身式布置,块基型结构,泵站采用肘型进水流道,虹吸管出水流道,电磁式真空断流阀断流.站内安装立式混流泵配同步电机共计4台套(含1套备机).单机设计流量20.0 m3/s,叶轮中心高程9.8m,配套电机功率3 000 kW,总装机功率12 000 k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