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4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洗涤剂化工厂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石油类、固体悬浮物(SS)、硫化物、酚及BOD、COD等有机污染物.采用隔油、涡凹气浮(CAF)、接触氧化、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工艺处理后,出水达到循环水回用及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472.
为了探讨NO3- -N和DO分别作为吸磷过程电子受体时的峰值浓度,采用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进行静态平行试验,在按照厌氧/好氧方式运行的EBPR系统中,分别考察了在NO3- -N初始浓度为50 mg·L-1、75 mg· L-1和100 mg·L-1时以及曝气量为16 L·h-1、28 L· h-1和40L·h-1...  相似文献   
473.
短程反硝化作为厌氧氨氧化反应基质亚硝酸盐(NO2--N)获取的新途径,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污水脱氮工艺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然而,城市污水基质浓度较低且波动频繁,有效实现厌氧氨氧化菌持留与富集是该工艺稳定脱氮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基于生物膜的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工艺,采用2种结构不同的生物填料为载体,对比系统长期脱氮性能,重点考察氮负荷降低过程中系统氮素转化规律及菌群活性变化,深入分析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产生特性.结果表明,以含氨氮(NH4+-N)与硝酸盐氮(NO3--N)废水为处理对象,乙酸钠为有机碳源,分别采用聚氨酯海绵填料(R1)和聚乙烯空心环填料(R2)成功构建了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系统.进水NH4+-N与NO3--N由150 mg/L逐渐降低至50 mg/L、氮负荷由0.6 kg/(m3·d)降为0.2 kg/(m3·d)时,R1和R2维持高效稳定脱氮,低负荷阶段平均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87.6%和83.6%.厌氧氨氧化作用始终为主要脱氮途径,其占两系统T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高达98.2%和97.4%.生物膜短程反硝化速率随氮负荷减少而降低,但高NO2--N积累特性未受影响,R1系统NO2--N积累效率达到95.1%且高于R2(89.8%),其厌氧氨氧化活性降低程度小于R2,表明聚氨酯填料更适合低负荷下该工艺长期运行.低负荷下微生物分泌更多EPS,蛋白质含量增加有助于系统应对氮负荷变化.综上,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处理低基质废水时具有稳定高效的重要优势,为解决厌氧氨氧化应用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具有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4.
北京市分散式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现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北京市已投产的分散式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运行及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调研对象包括商业楼宇、高等院校、居住小区.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分散式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对今后的设施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分散式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在我国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5.
进水负荷对硝化菌与异养菌竞争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优化反应器的脱氮设计,就水力负荷、温度对二级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生物膜培养阶段,温度对氨氯氧化的影响要大于对COD降解的影响;较高的COD负荷会导致第一级反应器内的硝化点上移,第二级反应器的硝化速率固受第一级反应器出水残余有机物的影响而下降。在第二级反应器内氨氮的硝化速率明显加快,显示了单独驯化的硝化滤柱在氧化氨氮上的优势。在不同的进水COD负荷下,氨氧化菌与硝化菌的活性均有沿柱高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当负荷较高时,不同高度处的氨氧化菌活性大多高于硝化菌的。异养菌的活性变化表明,生长较快的异养菌通常占据了反应器的进口区。  相似文献   
476.
A2N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对A2N(厌氧/缺氧和硝化)连续流反硝化除磷脱氮的双泥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吃N工艺对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2.6%、98%和95%,且出水指标均达到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试验过程中还发现COD/TP、硝酸盐氮浓度、MLSS和SRT等因素对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有较大影响。此外,以碳纤维为填料的生物膜硝化池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效果很稳定(硝化率趋于100%)。  相似文献   
477.
不同电子受体低氧条件下生物反硝化过程中氧化亚氮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考察低溶解氧条件下,不同电子受体氧化亚氮的产生,试验以SBR反应器,投加乙醇作为反硝化碳源,考查了不同电子受体反硝化过程中氧化亚氮产量.试验过程中控制初始p(NOx--N)=40 mg·L-1,溶解氧质量浓度为0.5 mg·L-1.结果表明,硝酸盐反硝化过程中N2O产量为0.762 mg·L-1,亚硝态氮反硝化过程中N2O产量为6.947mg·L-1,是硝酸盐反硝化过程中N2O产量的9.12倍.低氧条件下反硝化过程中大量N2O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NO2-对氧化亚氮还原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低DO的存在抑制了氧化亚氮还原酶的活性;(3)多种电子受体存在时,氧化亚氮还原酶争夺电子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478.
采用"单级UASB-A/O组合工艺"处理实际晚期高氨氮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在获得稳定的有机物与氮同步去除的前提下,重点考察了不同回流比条件下(100%~600%),UASB与A/O中的污泥分布、DO浓度,UASB中同时反硝化与产甲烷的活性,A/O中亚硝酸积累率的变化,组合工艺系统氮与有机物的转化与去除.结果表明,当回流...  相似文献   
479.
硝化生物膜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研究了以自养型硝化生物膜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先培养自养型硝化生物膜再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方法,可在110d内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d时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负荷分别达到0.526kg/(m^3·d)和0.536kg/(m^3·d)。启动初期的出水pH值低于进水pH值,到后期则出水pH值高于进水pH值。第110—200天时去除的NH4^+-N和NO2^--N的量与NO3^--N的生成量之比为1:1.1:0.33;稳态运行时反应器内呈碱性。因此,NH4^+-N去除量、NO2^--N去除量和NO3^--N生成量之间的比值以及反应器内pH值的变化可以指示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进程。  相似文献   
480.
采用乙酸/丙酸交替、葡萄糖、实际生活污水为碳源长期驯化的三个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研究了不同碳源对磷的释放和聚羟基烷酸(PHA)转化的影响、聚磷菌种群结构以及微生物代谢PHA和糖原的厌氧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从182 d起三个系统均获得稳定的除磷性能,第300 d三个系统内聚磷菌所占全菌的比例分别达到:89%±3%、55%±3%、45%±4%。乙酸、葡萄糖、生活污水为碳源时,聚磷菌细胞内贮存聚羟基丁酸(PHB)和聚羟基戊酸(PHV),丙酸为碳源PHA完全由PHV组成,四种类型碳源都未检测到聚二甲基三羟基戊酸(PH2MV)的生成。计量学研究表明:聚磷菌吸收1 C-mol的乙酸,细胞内合成1.15 C-mol PHB,0.15 C-mol PHV,分解0.47 C-mol糖原;吸收1 C-mol的丙酸生成0.44 C-mol的PHV,分解0.271 C-mol的糖原;吸收1C-mol的葡萄糖生成极少量的PHB和0.16C-mol PHV,分解0.16 C-mol糖原;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碳源,消耗1 mg的COD,合成0.98 mg PHB、0.13 mg PHV(以COD计)。当以乙酸为碳源时获得最高的厌氧释磷量及最大的释磷速率,分别为:134 mg·L-1和23.80 mg P·(g VSS)-1·h-1。以丙酸与葡萄糖为碳源时释磷速率相似,以生活污水为碳源的情况下释磷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