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贵州少数民族村落具备极高的文化价值,保护与发展是其必须同等重视的两个方面。旅游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凭借,但现状存在多数村落仍普遍贫穷、缺乏区域整体发展的考量、旅游对民族文化造成负面影响等问题。文章提出从"唯旅游论"到以旅游为先导发展、同时重视政府对普遍村落的基础设施投入、促进村民文化自觉的建议,最终实现少数民族村落内生型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量乡村地区的空间生产逻辑因人口流动发生变化,乡村的社会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涵,也蕴含了由于社会关系变迁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本文以四川省典型空心村为例,展开社会关系网络变迁机制及乡村规划探讨。过程如下:收集村落40年间的人口、社会关系、就业等基础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血缘、地缘关系网络结构模型,通过网络密度、k-核、中心度的指标计算,对比分析空心化前、后的社会网络结构整体紧密度、局部稳定性、个体集中趋势特征变化。结果显示:血缘关系整体紧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局部稳定性增强后减弱、个体集中趋势持续减弱;地缘关系整体紧密度持续降低、地缘关系局部稳定性及个体集中趋势呈现波动。进一步研究发现:(1)人口流动、聚居方式、就业分异是社会关系网络变迁的显性影响因素;(2)社会交往体系分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个体需求多元化是社会关系网络变迁的背后机制;(3)乡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变迁与村落空间、邻里空间、家庭空间的变化紧密关联,并影响着乡村规划与治理。因此,依据“人口—社会关系—社会运行—乡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建筑与城市设计课程"德国威廉港城市设计",包括教学计划与重点、作业解析、教学启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2008-2010年间对贵州省修文县的实地调研数据,着重研究了"村庄—乡镇—县城"三个层级的居住现状,总结提出我国农村地区"村—镇—城"、"逐级上移"的居住模式,即村庄中富有阶层转向乡镇居住,乡镇中富有阶层转向县城居住。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产生这种模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农村地区的住房保障、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新需求。  相似文献   
15.
黔中白水河谷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空间既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聚落公共活动的主要承载场所.黔中地区的布依族聚落因为地形环境、民族文化、历史进程等原因,具有明显的山地民族地域特色,其公共空间特色有待系统整理.根据对黔中白水河谷地带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调研测绘,通过形态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对空间形态展开研究.在分析其营建背景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按照功能可将其分为集会与交流空间、仪式空间、防卫空间、交通空间等四类;同时,总结出聚落公共空间形成了线性序列型、中心汇聚型、格网节点型、区域整体型4种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建筑与城市设计课程"北京中轴线南段永定门外地区城市设计",包括教学计划、教学重点及作业解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最初的安顺屯堡是明初“调北征 南”的军事产物,经过了明清六百年的发展, 广泛的屯堡区域逐渐形成。无论是初期的官 方戍守还是后期的村落自保,由于周边形势 的复杂不稳定与战乱的多发,防御性一直是 屯堡聚落营建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通过对 数十个屯堡聚落的踏勘以及对典型聚落的 调研测绘,对安顺屯堡聚落防御体系进行了 研究。首先从各类聚落的选址特点分析了聚 落的防御性;其次详细论述了山水、寨墙寨 门、巷道、院落民居、碉楼、“坉”等几种防 御要素;最后,从区域层面到聚落层面研究 分析了以防御性为主的聚落整体空间格局, 并依据营建时间和选址的不同产生的聚落空 间格局差异将屯堡聚落分为就地驻守而形成 的类军营型、迁至依山傍水之地的据险而居 型、迁居各自营建的多院成堡型以及避难山 顶的由坉成村型四种典型类型。  相似文献   
18.
J:中国建筑发展到当前的阶段。面临着一个十字路口,方面处于西方语境下的现代建筑对中国影响颇深,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某种途径加以表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式表达”、“本土化表达”成为学界以及业界讨论的热点。于是便引出个问题,在当前的语境下,这样的提法是否具有意义,在怎样的一个层面上具有价值,或者说存在怎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出于材料、视角等方面的限制,此 前的多数山地民族聚落研究存在缺乏聚落空 间整体观、历史研究稀缺等问题。本文基于 人居环境科学生成整体论,融合人类学、形 态学等学科方法与材料,探索了对山地民族 聚落人居环境开展历史演变研究的可能方 法。文章首先厘清山地民族聚落“山体、河 流、水田、山林、村庄”的人居环境范畴,并且 认为应从河谷等区域层面进一步加深整体认 识;其次,本文介绍了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 空间信息两者出发,再现或部分再现聚落演 变、生成过程的方法;最后,文章认为,生存 压力、生计模式与聚落空间这三者的辩证关 系是聚落空间演变的核心问题,须在研究中 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20.
农耕时代民众长期处于"水深齐脖"的生存压力中,贵州少数民族多居住于群山峻岭之中,由于地形等原因,面临更为巨大的生存压力。扁担山地区的布依族先民在聚落营建时,必须首要考虑对所面临生存压力进行合理的回应。因此他们选址时综合考察山形、水势与河谷平坝分布;并以河谷平坝为核心要素,通过总体布局与营建形成"山-水-田-林-村"的聚落有机整体。并在随后的漫长演变过程中,通过生长、调适、应激、交流等方式不断调整、完善聚落空间,最终形成美好的山地聚落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