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兼谈新高中物理试验教材的编写彭前程回顾我国中学物理近二十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次首先在全国两省一市试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再一次强调了物理实验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根据新修订的《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了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现将修订中的一些考虑及修订后教科书的主要变化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学好新大纲编好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彭前程《全日制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是一个对培养我国21世纪人才非常重要的文件,作为编写初高中物理教材的编者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领会新大纲的精神,编好新教材。下面谈谈学习新大纲后...  相似文献   
15.
第五章能量和能量守恒这一章在复习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讲解能量和能量守恒。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对机械能概念、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并初步学会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现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把广泛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彭前程 《物理教师》2022,(12):96-97
<正>尊敬的赵应生副秘书长、赵占良副总编辑,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筹备已久的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40周年纪念活动暨2022年度中学物理教学创新展示交流活动,今天终于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对教育学会及人教社领导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莅临大会,并对学会工作做出指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全国各地积极准备、踊跃参会的代表、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三位老同志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发言!  相似文献   
17.
为了庆祝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我刊特约教育专家、教研员以及广大一线骨干教师总结学会三十年来的教育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探讨物理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学会为我国教育改革服务的学术优势,陆续在"专家视点"等栏目刊登有关见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教材建设和高考改革等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准确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物理观念既包含对概念和规律的基本认识,也包含在概念和规律基础上提炼、升华的观点,还包含对概念和规律的应用。科学思维特指符合科学规律的理性思维,主要方法包括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科学思维要注重质疑、创新品质的培养。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内容、培养思维的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解决问题需掌握的方法。科学态度与责任要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在落实核心素养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驱动等方式,精心设计系列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启动的 2 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工程 ,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教学实验等内容 .2 0 0 1年 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2 0 0 1年 8月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 )》 ,供实验地区八年级 [或初中二年级 (三年制 )、初中三年级 (四年制 ) ]的学生第一学期使用 .同年10月又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 )》 .下面把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的一些想法向中学物理教育界…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这是许多一线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产生于校本教研的分组分享教学法,以科学分组为载体,以互动分享为核心,使大班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的落实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这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看到了在大班化的现实环境中有效推进新课程教学的希望。那么,什么是分组分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它与校本教研有何关系?本期四篇文章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