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工业技术   45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1 INTRODUCTIONThemotivationfortheresearchoncolloidalmet alparticlesstemmedfromtheiruniqueelectro opticalandelectrochemicalproperties[13] .Duringthe pastfew years,aflurryofactivityhasbeendirectedto wardsthepreparationofnanosizedmetallicparticlesduetolargeenhancementinthephysicalpropertiesofnanostructuredcompositescomparedtothebulk[4 6 ] .Therefore ,size dependentchangesinband gapener gy ,excited stateelectronicbehaviorandopticalspec traaregenerateddrasticallyfromthoseknownforthemolecularan…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Ni—W,Ni—Fe合金纳米晶,选择主盐浓度、电流密度、镀液pH值、温度等4个工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探索了多因素对沉积速率的影响,并对Ni—W,Ni—Fe合金纳米晶镀层的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控制主盐浓度和操作条件,可以获得不同成分的Ni—W,Ni—Fe合金纳米晶;主盐钨酸纳对于Ni—W合金沉积影响最大,而硫酸铁对Ni—Fe合金沉积影响极小;两种合金纳米晶镀层具有较高的硬度,且表面光亮,与基体结合牢固。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机械合金化结合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Ti-44.7A1-xW(at%)合金材料。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研究不同W添加量对机械合金化TiAl基合金的显微组织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合金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通过机械合金化在TiAl基合金系统中添加微量W元素会形成新的固溶体相,这种新成分相大大提高TiAl基合金的抗弯强度σb当W添加量为1.0at%时,σb达到峰值;随后随着W含量的增加,抗弯强度降低。W元素的添加有效的制约了合金基体的内部氧化,使TiAl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粉末冶金结合化学沉积工艺制备SiC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研究在SiC颗粒表面修饰不同金属(铜、镍)对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状况的作用,并比较两种金属涂层各自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颗粒经表面修饰铜、镍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紧密,界面结合强度提高,在基体和增强颗粒之间可以有效传递载荷,使得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宏观硬度和力学性能获得提高。由于基体铜和镍镀层之间可以相互扩散,形成连续固溶层,从而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升更为显著,但是由于在修饰镍过程中引入少量镍磷化合物夹杂,所以材料的导电、导热性能没有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以超细SiC粉(W7)为原料制备的SiC多孔骨架为先驱体,采用无压渗透工艺制备出致密、增强体分布均匀的SiC/Al复合材料.SiC-Al间存在厚度为0.3~0.5 μm的界面层,该界面层能很好地被铝液润湿,并阻止铝液与SiC的接触与反应.SiC坯体渗入铝合金后无形状和尺寸的变化,能够实现制品的近净成形.加入SiC后,铝合金的强度显著提高,弹性模量提高近1倍.细颗粒的SiC能更好地抑制铝基体的热膨胀.材料的热学性能可通过SiC的含量来调整,SiC体积分数介于37%至54%之间时,室温导热系数介于136 W/(m.K)至118 W/(m.K)之间,室温至100 ℃的平均线热膨胀系数介于9.98×10.6 K.1至7.69×10.6 K.1之间.  相似文献   
16.
ALOF——新一代三维疲劳裂纹扩展分析软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亟需开发能分析和评估含缺陷工程结构及装备的专业商业软件的现况,基于成熟的扩展有限元法(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XFEM)和自主研发的虚节点法(Virtual Node Method,VNM),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疲劳裂纹扩展分析软件ALOF(Analyses Laboratory of Fracture).介绍ALOF求解断裂问题的流程及其特点:可以方便地导入完整的CAD模型及多种形式的裂纹模型,可以自动生成疏密合理的二维和三维裂纹扩展分析网格;具有丰富的失效准则库;能自动分层加密裂尖区域网格;能全自动地进行裂纹扩展计算等.与同类软件相比,ALOF更简单、更精准、更高效和更专业.利用ALOF进行的3个实际工程案例表明,ALOF能准确、高效评估任意复杂缺陷体的剩余强度和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由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具有高活性晶面的TiO_2组成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光催化性能,首先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了RGO/纳米TiO_2复合材料:第1步为合成暴露高活性晶面的纳米TiO_2;第2步为将合成的纳米TiO_2与氧化石墨烯(GO)复合,形成RGO/纳米TiO_2复合材料。然后,利用XRD、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手段对制备的暴露不同晶面的纳米TiO_2和RGO/纳米TiO_2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评价了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水热法的第1步中,通过调节HF的浓度能可控制备出具有高活性的(001)和(101)晶面的纳米TiO_2,氟原子在纳米TiO_2中以物理吸附态和化学结合态这2种形态存在;在第2步后,GO与纳米TiO_2复合形成RGO/纳米TiO_2复合材料,同时在此过程中GO被转化成RGO。在紫外光照射下,两步水热法合成的RGO/纳米TiO_2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商用TiO_2(P25)和纳米TiO_2的。RGO/纳米TiO_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有明显的提高,RGO和TiO_2暴露的晶面对光催化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玉程  解挺  程继贵  李广海  张立德 《功能材料》2004,35(Z1):2749-2751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Ni/SiO2纳米复合涂层,获得了镍成分为7.25%(at)(LNi)、13.96%(at)(MNi)、19.20%(at)(HNi)3种复合涂层,研究了该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与光学性质.结果表明LNi纳米复合涂层的晶粒尺寸为10~15nm,随着镍含量提高,涂层的晶粒尺寸增大,纳米Ni颗粒的形状发生变化;LNi复合涂层在300~350nm存在显著的光吸收,随着晶粒尺寸增大,光吸收边发生显著的红移.  相似文献   
19.
单晶氮化硅(α-Si3N4)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挺  吴玉程  张立德 《功能材料》2004,35(Z1):3027-3029
介绍了用一种简单的气相合成方法制备出了大量高纯单晶氮化硅(α-Si3N4)纳米线,所形成的纳米线粗细均匀、表面光滑,直径为30~80nm,其长度可达数百微米.同时讨论了氮化硅纳米线的生长机理,其生长过程中气-固机制起主导作用.荧光测试结果表明,氮化硅纳米线的发光有一个宽的发光带(波长从500~700 nm),发光峰位于567 nm.  相似文献   
20.
不同压制工艺对粉末冶金制品性能影响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MSC/MARC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金属粉末压制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采用基于更新拉格朗日方法的热-力耦合分析不同工艺条件(温度、摩擦条件和压制方式等)对压坯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对压制过程中的力学特征(压制力、脱模力、侧压力和应力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摩擦条件是影响压坯密度大小及分布的关键因素,通过采用双向压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单向压制压坯密度分布不均、差值较大的现象.温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粉末颗粒的塑性变形能力,但效果不明显.另外,由于温度影响润滑剂润滑性能,因此在制定压制工艺时需考虑温度对压坯性能的影响.此外温度的提高、摩擦的降低均有利于降低压制力,提高压坯密度均匀性,改善压坯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