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1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分析深圳市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其这几年所取得的成就 ,总结了它的成功的经验 ,以供其他城市在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中借鉴  相似文献   
82.
由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主办、洛阳市双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国家低阶煤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国电)协办的“全国煤炭干燥成型技术发展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于2014年4月15日在河南洛阳召开。来自全国煤炭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吕英理事长、洛阳市高新区领导、双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铁军等到会致辞。  相似文献   
83.
磨片是磨浆机的关键零部件,磨片的磨损会使磨浆效率、成浆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延长磨片使用寿命的方法包括提高磨浆机的加工和控制水平、完善浆料预处理设备、改善生产工艺流程和加强磨片的修复再利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84.
将样条函数应用于框架等结构的极限分析,其优点是:结构刚度方程的形函数矩阵由样条函数组成,大大减少了原框架的未知量,且计算结果可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85.
建立了加热弯管的数学模型,并系统的分析了加热弯管塑性加工的受力情况,推导出加热弯管弯曲时推力、弯矩、支撑力的5个计算公式,同时分析了加热弯管弯曲成形时管材截面的应力、应变及中性层的位置.通过对加热弯管弯曲成形变形的有限元分析,总结出加热弯管弯曲成形的变形特点,得出加热弯管弯曲成形不仅有助于改善变形区的应力分布,而且有助于防止变形时管材截面的畸变.指出了管材弯曲加工时所出现的缺陷是管材壁厚不均匀及其截面形状畸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86.
将机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用17个自由度描述机车在一般情况下横向平面的空间位置.考虑到一系、二系悬挂装置的弹性支承以及减振器的阻尼特性,建立了四轴转向架式车辆蛇形运动力学模型,列出运动微分方程.用变步长法求出的特征值研究车辆蛇形运动稳定性及机车临界速度,结论为增大轮对的横向及纵向刚度和阻尼,可以减小转向架和车体的蛇形运动.得出了合理的优化参数,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将液压减振器改为电磁液压减振器或蛇形减振器,用锥式弹簧代替原来的柱式弹簧.  相似文献   
87.
本文综述了碳纤维在铜基复合材料中的作用及其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来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碳纤维对铜基复合材料组织的形成及其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碳纤维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8.
本文研究了在500℃条件下退火时间对(轧制态)BAg30CuZnSn钎料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钎料合金进行退火处理,组织观察、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了退火时间对钎料的微观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BAg30CuZnSn钎料合金的Cu基固溶体沿着轧制方向由长条状转变为片状且逐渐变得粗大,同时析出网状的Cu-Ag共晶组织,相边界逐渐变得清晰和完整;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钎料合金的显微硬度值呈现出逐渐降低,且在未退火处理时取得最大值120.85Hv0.05,在退火时间为100h时取得最小值84.5 Hv0.05。  相似文献   
89.
本文应用样条子域法及QR方法对双肢剪力墙及框剪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建立了它们的计算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这种方法对双肢剪力墙及框剪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不仅计算简便、而且精度也高,容易在微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90.
文章分析了预应力锚具板的强度和变形,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通常工程中所用的锚板都是在上边1/5高度的地方位移和应力最大,最先屈服,这样一来下部比较厚的锥型壁材料得不到有效利用,显然受力不合理.为此,笔者与中南预应力有限公司联合研究,改变了夹片的度,即从6.5°变为6.25°,经过这种改变,锚板的屈服极限从37t提高到49t,屈服层下移到1/3处,使受力合理得多,这种分析为预应力锚具行业提供了理论参考.钢筋砼预应力锚具强度和变形有限元分析@刘建秀$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科学与工程系@宋学谦$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科学与工程系@李春燕$郑州轻工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