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6篇
交通运输   2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信号控制交叉口实时延误计算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号控制交叉口实时延误计算模型是实时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核心模型之一。在HCM2000中提出的延误模型的基本假设决定了其在计算实时延误方面的局限性。根据车辆延误产生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基于上、下游检测器数据实时车均延误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平滑处理。Vissim仿真结果显示,在不同流量的情况下,笔者提出的模型比HCM的延误模型的计算结果更能反映真实延误值随车流量的波动而变化的趋势。仿真还发现,以2个周期为单位经移动平均处理后,模型计算结果与真实值吻合程度较好。最后,对模型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2.
信号控制路段行人二次过街设置标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时空资源利用角度和延误角度对有信号控制路段行人二次过街进行分析,在对路段行人信号配时方案设计基础上得到有信号控制条件下行人延误公式。在一定路宽、行人流量条件下,以行人延误小于其极限忍耐时间为判定标准,得出二次过街允许的机动车流量范围,在该范围内设置二次过街可兼顾道路时空资源的利用和行人安全。研究表明:与一次过街相比,二次过街可更有效利用道路时空资源,同时行人每次获得通行权所需等待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3.
章基于交通瓶颈路段车辆排队状态的实际变化特征,对传统的累计到达-消散模型(cumulative arrival and departure model)进行了修正,构造了改进的累计到达一消散模型(即I/O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I/O模型考虑了车辆物理长度,将排队车辆的跟车行驶时间与排队延误两个概念进行了正确区分。I/O模型简单实用,不失为一种分析交通流变化特征的良好方法,为交通流诱导和控制策略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公交专用车道效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的城市道路,其核心功能是满足人的出行需求。因此公交专用车道的评价应以人为单位,而并非以车辆为单位。本文提出的公交专用车道效益评价方法主要从单点交叉口的交通效益、通道的综合效益进行。文章的最后,运用该理论对广州市某路段公交专用车道及相关道路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5.
相位相序安排与交叉口设计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叉口信号控制中,相位相序的安排与交叉口设计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才能充分发挥交通信号的效益。目前,由于交叉口设计与相位相序安排不适应造成的交叉口时空资源损失和事故隐患越来越多。另外,多数交通控制系统中对相位相序的优化考虑较少,更少涉及与交叉口设计相适应的调节方法。随着交叉口设计在中国的普及,它的不适应性也会凸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限度地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利用率,减少事故隐患,同时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供优化根据。  相似文献   
76.
机非混行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条件下平面交叉口的交通设计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在分析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的运行特征进行分析,建立自行车交通流的相关模型;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机非混行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建立将为解决城市混合交通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7.
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交通效益评价指标及其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系统运行效果评价的角度,建立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交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聚类的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中的19项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成果为交通控制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控制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城市建设高架道路的过程中,由于进出口匝道布设于近交叉口范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时间和空间的避免交叉口范围内交通流交织与冲突的对策,提出高架匝道的合理设置方法。对已建高架道路交通系统与地面道路交通系统衔接问题的改善及城市交通系统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出行链特征指标的提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传统的交通分析方法,将大量的交通信息堆砌在一起,如时间信息、空间信息等,忽略了信息间的相互作用,割裂了交通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说明了出行链对交通分析和交通规划的重要作用,从交通现象的本质出发,给出了出行链的结构和定义,提出了出行链特征指标,以“链”的形式将交通系统的时间维、空间维、方式维和活动类型联接在一起,将交通系统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多项Logit模型建立了交通方式选择模型,在模型拟合良好的前提下,验证了平均出行链长度和换乘次数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80.
单向交通是一种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经济而有效的交通组织方法。针对昆明市一二一大街与学府路片区在实施单向交通后的交通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该路段存在的交通问题,对现行单向交通方案提出了综合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